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四十三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四十三軍
軍旗
存在時期1945 - 1961
1968 - 1985
國家或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進行曲解放軍進行曲
參與戰役第二次國共內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洪學智
李作鵬
龍書金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四十三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曾經的一個軍。

沿革

[編輯]

第一次編成

[編輯]

1945年9~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八路軍山東軍區第7師8000餘人和渤海軍區部隊5000餘人(編成3個團)先後挺進東北。後進至哈爾濱以西地區,與先期進入東北的晉察冀軍區所屬冀熱遼軍區第19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冀熱遼軍區第19旅、山東軍區第7師、渤海軍區部隊依次改編為第7師的第19旅(後改編為該師警衛團)和第20、第21旅。

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歸東北野戰軍建制。1948年3月洪學智調任上干大隊第二期(360名學員)擔任大隊長,黃永勝接任縱隊司令員。1948年3~8月進行新式整軍和練兵。9~11月在遼瀋戰役中,參加錦州戰役和在遼西消滅中華民國國軍「西進兵團」的作戰。

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仍隸屬東北野戰軍。1948年12月洪學智任軍長(後李作鵬、龍書金),賴傳珠任政治委員(後張池明),楊國夫、李作鵬任副軍長(後龍書金、閻捷三、袁克服),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後袁克服),雷震、黃一平任參謀長(後馮精華),鄧飛任政治部主任(後袁克服兼,再後劉錦屏)。所轄第16、第17、第18師及新調入的獨立第6師依次改稱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師,全軍共6.3萬餘人。1950年3~5月參加海南島戰役,與兄弟部隊一起解放海南島。7月,第128師留駐海南島,軍主力回雷州半島剿匪。1952年7月5日,第43軍與海南軍區合併為海南軍區兼第四十三軍。10月,第44軍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1961年8月,第四十三軍番號撤銷,下屬部隊除陸軍第一二七師改編為廣州軍區陸軍獨立師以外,全部改屬海南軍區[1]

第二次編成

[編輯]

1968年9月,廣州軍區重建陸軍第四十三軍,轄第127師、第128師、第220師(第220師1965年6月由廣州軍區邊防師(1964年8月在廣西百色組建)改稱,歸廣西軍區。1967年2月改歸第55軍。1968年9月歸第43軍,1969年改稱第129師。),並調防廣西桂林。1969年10月17日,移駐河南洛陽,改歸武漢軍區領導(第129師留貴陽「支左」,1973年1月歸建)。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第43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1年3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和武漢軍區指示,第43軍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武漢軍區炮兵第2師,坦克第11師,高炮第63師改隸第43軍建制。第43軍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後,下轄127、128、129三個陸軍師和炮兵第2師、坦克第11師、高炮第63師3個兵種師以及軍屬高炮團、地炮團、坦克團和150中心醫院等,全軍共約7萬人[2]

1985年,陸軍第四十三軍於百萬大裁軍中被撤銷。

編制

[編輯]

1985年撤編前,陸軍第四十三軍下轄:

歷任領導

[編輯]
  • 軍長/縱隊司令員、海南軍區司令員:
  • 政委:
  • 副司令員:楊國夫、梁興初、曹里懷、李作鵬
  • 副政治委員劉其人
  • 參謀長:閻捷三、黃煒華、曹里懷、黃一平
  • 政治部主任:徐斌洲、鄧飛
  • 第十六師:原第三師第七旅。進入東北時期 共9000 人,長槍 2000 支。旅長彭明治,政委郭成柱。 部隊幹部歷史很老,文化較低。該部隊在我軍歷史上參加戰鬥最多,經驗豐富,戰鬥作風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犧牲。裝備好,行軍能力強,能打硬拼仗。有朝氣,雷厲風行,但也存在簡單化、對新戰術研究與掌握不夠。是東北各野戰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王東保代師長(後由梁興初、李作鵬兼師長),郭成柱任政治委員(後張池明)
  • 第十七師:原為山東渤海軍區地方部隊,由軍區直屬營、魯北民兵和收編的土匪武裝編成三個團,組建山東7師。到東北參加山海關戰鬥損失很大,退到北滿體整擴大到5199人,編為20旅。旅長劉子奇。原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第十九旅(後縮編為第七師警衛團)與第二十旅合併,全師 7237 人。「該部隊歷史不算很老,戰鬥作風頑強,進步快。善於夜戰及村落戰鬥,戰士很勇猛,長於使用爆破,攻堅力最頑強。龍書金任師長,缺政治委員,1947年7月徐斌洲調任。
  • 第十八師:原山東八師的老基礎。一部分為渤海軍區警衛部隊,一部分為冀魯豫邊區回民支隊。回民支隊是1940年冀魯邊津南支隊抽出18個回民戰士出去擴軍利後回民支隊1540人及收編一部分回民武裝約400人,編成回民大隊;1942年發展為四個大隊,編成回民支隊;抗戰勝到達熱河,參加保衛熱河戰鬥。 1946年1月進入東北時共12302人,長槍4331支。18師戰鬥作風有突擊性,善於村落戰鬥及爆破技術,具有攻堅戰鬥經驗。原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第二十一旅(熱河第一旅)。王兆相任師長(後閻捷三),陳德任政治委員(後袁克服)。

參考來源

[編輯]
  1. ^ 君威.百戰雄師四十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J].軍事史林,2010(12):8-18.
  2. ^ 戴常樂、劉聯華.第四野戰軍: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