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織物工藝
中國傳統織物工藝包括中國傳統的紡織、織造、刺繡、染印工藝。通過這些工藝做出不同的織物,除有實用價值外,還富有觀賞價值。
傳統織物分為:金縷、錦、羅、綾、絹、紬、紵絲、縑、綺、纚、紗、帛、布、棉、麻等等。[1]織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綾羅錦繡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徵。秦漢時期,除齊紈、魯縞享有盛名外,[2]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湯式《一枝花·贈美人》曰:「價重如齊紈魯縞,名高似蜀錦吳綾。」最古老最廉價的材料是麻葛。[3][4]
紡織
[編輯]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中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其精細如絲綢。夏布是《韓非子》「冬日裘,夏日葛衣」里葛衣的材料,也是《禮記》中所說的「布」,即喪服祭服以及深衣的製作材料。古代夏布的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內每80根紗稱為1升,約為每毫米1.6根紗。7~9升的粗苧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為一般平民穿用;15升以上細如絲綢,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者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夏布為21~23升,經測定經密37.1根/厘米、緯密43.6根/厘米,平紋組織,布幅20厘米,重量僅43克/平米。夏布依其粗細程度曾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最細者可與絲綢媲美。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繐,即蜀布。[5]蜀布用麻所織成,用於夏季,故稱夏布。早在漢代,就有「蜀布」記載,[6]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為貢品。目前手工夏布主要產地在江西、湖南、重慶等地,幅寬同古制二尺二寸,與搗練圖中的織物幅寬一致。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歷史悠久。餘杭地處杭嘉湖平原,周時種桑養蠶,已是重要的農耕生產,遍及家家戶戶。到了唐代開元年間,絲綿被列為貢賦。南宋《咸淳貢賦志》記載「錢塘、仁和、餘杭……九縣歲解綿以同功(宮)繭與出娥蠶非繅絲者涑為綿,今餘杭所出為佳」。羅,絲綢的一種,原產自杭州,所以也稱杭羅。據《正字通·系部》載:「織素為文者曰綺,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它是採用斜紋圖案或在其上加以提花,選上等桑蠶長絲交織而成,依花色品種分為素廣綾、花廣綾等。因產於吳地,故曰「吳綾」。[7]吳綾織有龍鳳、麒麟、天馬、辟邪等紋樣。[8]《新唐書·地理志》載:「明州餘姚郡……土貢:吳綾、交梭綾。」唐代的方丈綾和宋代的織綿,都被列為蘇州的貢品。貞元年間(78-805年)越州絲綢貢品有吳綾、異樣吳綾、花鼓歇紗、吳朱紗、寶花花紋羅、白編綾、交梭綾、十樣花紋綾、花紗、吳絹等數十種。湖州市雙林綾絹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著稱,被譽為「絲織工藝之花」。雙林綾絹系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雙林綾絹的生產可追溯到三國(220—280)時期,當時湖州地屬東吳,有「吳綾蜀錦」的美稱。[9][10][11]花型有雲鶴、雙風、錦龍、帶子風、冰梅、竹菊、環花、繞枝花、古幣、壽團、龍風呈祥等。魏縣土織布是具有悠久的織造歷史、複雜的傳統工藝、天然的織造原料。魏縣傳統紡織技藝有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12道工序。能織出各種條紋、方格、四頁繒布。繒有二頁繒、三頁繒、四頁繒三種。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香雲紗染整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明代永樂年間即開始生產並遠銷海外。
印染
[編輯]《周禮》就規定有典絲、染人從事印染。傳統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12]包括:紅花、烏梅、蘆木、蘇木、黃櫱、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楊梅皮、藍牙葉、蓮子殼、綠豆粉等等。[13]古典布料的染色遵從古制,體現了華夏陰陽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說,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還有對應的間色:纁-黃赤色、紫-青赤色、紅-赤白色、綠-青黃色、縹-青白色。間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另外還有紺-深青揚赤色、緋-赤、絳-大赤、緹-丹黃、朱-深纁。
色彩 | 染料 | 色圖 |
---|---|---|
藍 | 藍草 | |
紅 | 紅花 | |
綠 | 槐花 | |
金黃色 | 蘆木 | |
鵝黃色 | 黃櫱 | |
紫色 | 蘇木、青礬 |
最廉價普遍的是藍草制靛的藍印花布。[14]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時期,古時稱為藥斑布。[15]漢族的染印工藝稱作三纈,即蠟纈、夾纈、絞纈。纈是指系繒帛而後染之,使系處形成一定的花紋,起源自秦漢時代。[16][17]在織物上扎結以防染,稱為絞纈,今為「扎染」。胡三省《通鑑注》「纈,撮彩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色矣。其色斑斕謂之纈。」唐明皇柳婕妤妹適趙氏,鏤版為雜花,打為夾纈。夾纈是用二木版雕刻同樣花紋,以絹布對摺夾入此二版,然後再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的花紋。[18]纈版,又稱花版,將布曲折夾入多張花版,再灌入染料,可製成連續重複的纈紋。[19]晉代《搜神記》曰:「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纈襦,青裙。」隋煬帝制五色夾纈花羅裙,以賜宮人及百僚母妻。[20]唐宋時期,「纈絹對花風袍,緋纈絹對花寬袖襖」極為流行。據《資治通鑑》記載,德宗貞元三年(787 年),大唐朝廷為了與党項互市,以繒交換牛,就大量以彩纈法染制了18萬匹繒。明代的織錦與刺繡興起以後,夾纈逐漸衰落,並被鹼印、拓印,刮漿防染法取代。
織繡
[編輯]中國古代服飾的織繡工藝通過蘇繡、湘繡、蜀繡、漢繡、粵繡以及蜀錦、雲錦、宋錦流傳至今。蜀錦是在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以優質蠶絲織造。四川自古一直是錦繡工藝的產地,蜀錦蜀繡均是貢品,[21][22]古蜀錦「五星錦」、「連珠龍紋錦」分別在新疆尼雅精絕國王陵中和吐魯番阿斯塔拉226號墓發掘出來則是佐證。特別是「連珠龍紋錦」殘片的背面有墨筆行書題記:「雙流縣,景雲元年折調紬綾一匹,雙流縣八月官主薄,史渝」,為全國出土的絲織物中唯一記載出產地的古代絲織物,實屬罕見的絕世珍品。[23]宋人詩云「百尺雕堂懸蜀繡,珠簾外玉欄瑗瓊。」[24]宋代是蜀錦的鼎盛時期,有八答暈錦、盤錦、大窠獅子錦等12種,繼承了隋唐織錦而又有所發展。大百花孔雀錦、青綠如意牡丹錦、真紅穿花鳳錦等細色織錦對後世影響極大。[25]宋人贊曰:「青春才子金門貴,蜀錦袍新奪日鮮。」[26]因此成都享有錦城、錦官城的美譽。[27]從西漢到蜀漢,政府均設「錦官」,管理蜀錦生產和交易。經明末清初戰亂,成都"錦坊盡毀,花樣無存",流傳到清初的工藝只有天孫錦(或曰通海緞)一種。有天下樂錦、翠毛細錦、簇四雕花細錦、方勝宜男細錦、四答暈福壽全寶錦、環藤雙線錦、方勝練鵲錦、四合 如意天華錦等。《天水冰山錄》記嚴嵩家中收藏的宋錦計有大紅、沉香、蔥白、玉色種種。其中有三種織金錦,名目是:青織金仙鶴宋錦、青織金穿花鳳宋錦、青織金麒麟宋錦。宋錦圖案一度失傳,康熙年間有人從泰興季氏處購得宋裱《淳化閣貼》十秩,揭取其上宋裱織錦二十二種,轉售予蘇州機房模取花樣,並改進其工藝組織重新生產。宋錦,可分為重錦、細錦、匣錦、小錦四類。大錦有四五十種花樣,均為明清流傳下來的底本,如龜背龍紋、金線如意、雙桃如意、福壽全寶、梅蘭竹菊、定勝四方等。
明代是雲錦鼎盛的時代,多用於朝衣。織錦圖案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牛郎織女的神話則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天帝憐她獨處,許她與河西牛郎成婚,婚後她中斷織錦,天帝聞知大怒,責令她仍回河東,與牛郎分離,只准夏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雲錦分庫錦、庫緞和妝花三種。庫錦,又稱織金銀,是在緞地上以金或銀線織出各種花紋,也有少數織物用兩至三種色彩絨並織,所以稱謂上有「兩色庫錦」和「彩花庫錦」之別;庫緞是在緞地上起本色花,花紋有明暗,通過不同經緯線交織根數和不同的疊壓,顯出花紋,明花浮於緞面,暗花平於緞面。妝花始於唐宋,又稱妝花緞,是在緞地上用各色絲線織出花紋,同時夾用金銀線,是織錦中最精美的一種。《金瓶梅》裡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出門都穿着妝花錦繡衣服。[28]。
染印織繡 | 原料 | 用途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掛牌傳承工廠/傳承人 |
---|---|---|---|---|
染印 | 木棉 | 夾纈 | 江蘇省南通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桐鄉工藝印染廠[29][30][31] |
桑蠶絲 | 夏時衣料 |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香雲紗染整技藝 | 廣東省順德倫教成藝曬莨廠[32] | |
織 | 縑襜褕、綿布小衫、綿布裙、綿布褲[33] | 杭州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上海市徐匯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河北省魏縣、肥鄉縣傳統棉紡織技藝 | ||
苧麻(葛/繐) | 夏衣(絺綌)、白夏布衫兒、[34]夏布裙子、[35]夏布袴、深衣、祭服、喪禮冠服 | 江西省萬載縣、重慶市榮昌縣盤龍鎮夏布織造技藝、天台苧布[36] | 萬載縣雙志夏布廠[37]、重慶市榮昌縣苧麻基地[38] | |
桑蠶絲 | 圓領袍官服、[39]青綾裙、[40]黃綾帶,黃絹袴,白絹襪;白綾襖,黃綾裙[41] | 湖州綾、絹(練/縞)[42] | 湖州雲鶴雙林綾絹有限公司(原雙林綾絹廠)[43] | |
冕服(青羅衣裳、朱羅裳)[44]、紅羅蔽膝、白羅大帶、白羅中單、白羅方心曲領、紅羅銷金袍帔、薄羅衫子、羅襦、羅裙、紅羅長裙、黃羅銷金裙、青羅抹帶、羅襪、羅帕 | 杭羅 | 杭州福興絲綢廠[45][46] | ||
蜀錦袍、襖子、蜀錦纏頭(抹額)、蜀錦褲 | 四川省成都市蜀錦 | 四川省成都市蜀江錦院(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47] | ||
袞龍袍、翟衣、霞披、雲肩、圓領袍胸背補子 | 江蘇省南京市雲錦木機妝花 | 南京雲錦研究所[48] | ||
江蘇省蘇州市宋錦 | 蘇州織錦廠[49]、蘇州絲綢博物館[50] | |||
袍[51] | 蘇州緙絲 | 王金山大師工作室[52][53][54] | ||
繡 | 衣裳紋章 | 四川省成都市蜀繡 | 成都蜀繡廠[55] | |
江蘇省蘇州市蘇繡 | 蘇州市蘇繡藝術創新中心[56][57] | |||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粵繡 | ||||
湖南省長沙市湘繡 | ||||
上海市松江區顧繡 | 錢月芳顧繡工作室[58][59] | |||
甌繡 | ||||
汴繡 | ||||
漢繡 | ||||
寧波金銀彩繡 |
註釋
[編輯]- ^ 《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綾、錦、羅、綺、金縷之物。自是以下,雜彩之服,通於賤人也。
- ^ 《管子·輕重戊》「管子對曰:『魯梁之民,俗爲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爲,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
- ^ 《大明會典》「錦一尺八貫,紗一疋八十貫,綾一疋一百二十貫,羅一疋一百六十貫,麻布一疋八貫,葛布一疋二十貫。」
- ^ 《宋史》「惟春、冬加絹各百匹,大綾各二十匹,小綾各三十匹,羅各十匹,綿各五百兩。」
- ^ 《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布帛部
- ^ 《漢書》「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
- ^ 正德《姑蘇志》載:「綾,諸縣皆有之,而吳江為盛。唐時充貢,謂之吳綾。」
- ^ 《舊唐書》「天寶中吳郡貢方紋綾,大曆六年禁織龍鳳、麒麟、天馬、辟邪等紋,其薄而鸞鵲紋者充裝飾書畫之用。」
- ^ 唐詩《讀李賀歌集》「清晨醉起臨春台,吳綾蜀錦胸襟開。」
- ^ 趙明道《寄香羅帕》「挑成祝壽詞,織成蟠桃會,吳綾蜀錦難及。幅尺闊全無半縷紕,密實十分奈洗。」
- ^ 《新唐書》「若廣陵則錦、銅器、官端綾繡;會稽則羅、吳綾、絳紗;吳郡方文綾。」
- ^ 植物染色样. [201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 ^ 宋應星,《天工開物》
- ^ 型染めとは
- ^ 《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 ^ 隋《二儀實錄》「纈,秦漢間始有」。
- ^ 玄應《一切經音義》:「謂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也。」
- ^ 《唐語林》「因使工鏤板為雜花,象之而為夾纈。」
- ^ 《朱子文集大全類編》「[唐仲友]又乘勢雕造花版,印染斑纈之屬凡數十片,發歸本家彩帛鋪,充染帛用。」
- ^ 馬縞,五代,《古今注》
- ^ 《新唐書·地理六》「成都府蜀郡……土貢:錦、單絲羅、高杼布。」
- ^ 《宋史》:「先王不以浮靡示天下,今兩川歲貢綾錦羅綺、透背花紗之屬,皆女工蠹也。」
- ^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葛立方,宋,《夜行船,章甥婚席席間作》
- ^ 費著,元代,《蜀錦譜》
- ^ 阮閱,宋,《詩話總龜》
- ^ 中国伝統工芸美術(日語)
- ^ 《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賞玩燈樓狎客幫嫖麗春院
-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 ^ 传统美术 非遗传承人.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8).
- ^ 名贵香云纱 泥里淘出的国家非遗.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九
- ^ 《金瓶梅詞話》「上穿白夏布衫兒,桃紅裙子藍比甲」
- ^ 《金瓶梅詞話》「穿着毛青布褂兒,桃紅夏布裙子」
- ^ 传统纺织技艺.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9).
- ^ 万载夏布巧天工.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重庆市荣昌县苎麻基地简介.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3).
- ^ 《唐會要》卷三十二「令常參官服衣綾袍。金玉帶。」
- ^ 《太上素靈經》曰:太上神仙,衣青錦單裙,青綾裙,雲錦絳章丹裙,絳衣飛裙,黃雲錦裙。
- ^ 《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潘道士解禳祭燈法西門慶大哭李瓶兒
- ^ 《增訂注釋全唐詩》「王獻之書兼欣白練裙,練即絹也」
- ^ 湖州蚕桑丝织填补“世遗”空白.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0).
- ^ 《宋史》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0五輿服四
- ^ 杭罗的保护传承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 [2012-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对拟认定为第三批“浙江老字号”企业的公示. [2012-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8).
-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蜀江锦院).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3).
- ^ 南京云锦研究所,南京云锦博物馆.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苏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 ^ 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6).
- ^ 莊綽,南宋,《雞肋篇》
- ^ 王金山:通经断纬织出古韵雅意.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江苏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2).
- ^ 唯一蜀绣国家级传人郝淑萍.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在北京命名并颁牌.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4).
- ^ 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6).
- ^ 顾绣.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2).
- ^ 松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承. [2016-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