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喬伊斯·懷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喬伊斯·C·懷特
喬伊斯·C·懷特,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ISEAA)執行理事。
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
現任
就任日期
2013年10月1日 (2013-010-01)
個人資料
出生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居住地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
專業考古學家
網站Institute for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喬伊斯·C·懷特博士, 美國考古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兼職副教授,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非營利組織,Institute for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執行理事。她數十年來致力於有關泰國與老撾的跨學科考古研究,研究內容涵蓋史前人類在湄公河中游流域的活動。她被視為全球範圍內關於泰國班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研究的領先專家,並管理指導在老撾琅勃拉邦省開展的一個考古實地研究項目。[1]

職業與研究

[編輯]

喬伊斯·懷特是美國大費城地區的資深東南亞考古學家。她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人類學文學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並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的諮詢學者。懷特博士於2013年10月創建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主要開展泰國與老撾的考古研究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懷特博士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湄公河中游流域考古項目和班清項目(始於1982年)的主管。[2]

班清項目

[編輯]

懷特博士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開始了她的東南亞史前研究。當時還是一名博士生的她在導師切斯特·戈爾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指導下開展工作。她負責對戈爾曼在泰國北部與東北部挖掘出的古器物在實驗室中進行分析。從1976年開始,她專注於對金屬時代的班清遺址的分析研究,該遺址於1992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1978年,她發起了一個關於班清遺址的民族生態學研究項目,研究當地人對本土自然資源的認識,並特別強調本土植物。在那裡,她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傳統物質文化物品(如籃子、工具、瓷器等)整理成一個民族志學系列收集品並提供給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1979年至1981年期間,她在班清村莊進行了為期近兩年的該領域研究。在這之後,她回到了費城。隨着導師戈爾曼於1981年6月的早逝,她接手了史密森尼學會巡迴展覽「班清:一個被遺失的青銅時代的探索」並創作了它的介紹目錄。這個展覽隨後被設置為泰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個分支,當中的部分內容至今仍在展覽中。1986年,懷特完成了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論文,該論文修訂了戈爾曼的班清年表。從此之後,懷特博士以泰國和老撾人類史的多學科研究為工作中心。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她作為一名資深研究員繼續研究班清遺址,在之後晉升為副館長。1993年,她創立了班清之友,以便於籌集資金繼續開展挖掘出的古器物研究分析和出版項目。在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她成為泰國古環境項目的共同主要研究員,從泰國的東北部、北部和南部的湖泊中提取沉積物,這也是該國第一次獲取從晚期更新世到晚期全新世的植被證據。第一本班清專題著作於2002年出版,主要講解了班清遺址的人體殘骸部分。該著作由邁克爾·皮爾楚思維斯凱和米歇爾·道格拉斯編寫。

湄公河中游考古項目

[編輯]

2001年,懷特博士發起了第一個由美國人領導的老撾考古研究項目——湄公河中游考古項目。懷特博士針對原有的泰國班清研究及她在泰國古環境項目中的研究提出了更多關於湄公河流域的問題。在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種子基金的支持下,湄公河中游考古項目挖掘並調查了大量位於老撾北部琅勃拉邦省湄公河及其支流流域的遺址,研究了早期人類在湄公河流域的定居點。[3]在2008年至2013年期間,懷特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洲館副館長。在亨利•魯斯基金會的資助下,她指導着博物館的項目,加強了東南亞考古方面的研究。除了調查和洞穴挖掘,懷特博士也作出了其他各種各樣的努力,旨在提高亞洲和西方考古學家的知識面和能力,為未來湄公河中游流域的考古研究發展奠定基礎。截止2010年初,湄公河中游考古項目已經記錄了84個位於琅勃拉邦的遺址,並挖掘研究了四個洞穴遺址。2013年,數個輔助的科學研究開始進行,包括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團隊帶領的運用洞穴堆積物的古環境研究和來自牛津大學的團隊帶領的運用現代人類DNA開展的人口歷史研究。魯斯項目還包括了對租借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數以百計來自班清的陶瓷器皿的一年集中分析,以及對包含來自班清和老撾研究項目數據的地區考古數據庫的大力發展。

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ISEAA)

[編輯]

2013年,懷特博士創立了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致力於開展關於東南亞考古學的多學科研究,讓相關學者和公眾能了解到更多相關信息並從中獲益。由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作出縮減其研究人員的戰略決定,博物館於2013年終止了對其東南亞考古研究項目的資助。因此,懷特博士在幾位最初捐贈者的幫助下建立了這個新的非盈利研究所。研究所的目標在於繼續開展原有的關於班清項目湄公河中游考古項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國際知名的研究與出版工作,通過這些先驅項目為後世保護相關的人類歷史信息。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同時充當着未來東南亞考古研究項目的中心。在2014年,懷特博士創立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傑出新人獎。這個在東南亞考古領域的第一個國際獎項旨在吸引更多年輕考古學家投身該領域並促使現代考古學理論在東南亞數據上的應用。懷特博士的學術成就大大提升了公眾對整個東南亞考古,尤其是班清項目的認識,[4] 同時提高了東南亞在世界史前時代的學術地位。舉例而言,作為副館長時,2010年2月9日,懷特博士在位於泰國班清的新國家博物館的開幕儀式上,曾獲得泰國詩琳通公主殿下的讚譽[5] 。在2009年,她與伊麗莎白·漢密爾頓博士共同撰寫的一個出版物被描述為提供了「關於金屬時代的創新的文化傳播模型,是冶金考古界的一個重要知識里程碑。」[6]

喬伊斯·懷特是多家有影響力刊物的作家,包括以下所列出的幾個例子。

代表著作

[編輯]
  • 1982 Ban Chiang: Discovery of a Lost Bronze Age, The University Museu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Traveling Exhibition Service.
  • 1988 Early East Asian Metallurgy: The Southern Tradi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 edited by R. Maddin, pp. 175 181. MIT Press, Cambridge.
  • 1992 (with B. Bronson) Radiocarbon and Chronology in Southeast Asia. In Chronologies in Old World Archaeology, 3rd ed., edited by R. Ehrich, Vol. 1: pp. 491–503, Vol. 2: pp. 475–51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1995 Modeling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Rice Agriculture: Ethno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rom Northeast Thailand. Asian Perspectives 34(1):37-68.
  • 1995 Incorporating Heterarchy into Theory on Socio-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Case from Southeast Asia. In Heterarchy and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ocieties, edited by R. Ehrenreich, C. Crumley and J. Levy, pp. 101–123. Archaeological Papers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No. 6.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rlington.
  • 1996 (With V. Pigott) From Community Craft to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tensification of Copper Production in Pre-State Thailand. In Craft Specializa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in Memory of V. Gordon Childe, edited by Bernard Wailes, pp. 151–17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Monograph 93.
  • 2004 (with Daniel Penny, Lisa Kealhofer, and Bernard Maloney) "Vegetation Changes from the Terminal Pleistocene Through the Holocene from Three Areas of Archa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aila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4). 113(1):111-132.
  • 2004 (with C. Gorman) "Patterns in Amorphous Industries: The Hoabinhian Viewed Through a Lithic Reduction Sequ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A Festschrift for Wilhelm G. Solheim II. Edited by Victor Paz. Quezon City: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ress. pp. 411–441.
  • 2008 "Archaeology of the Middle Mekong: Introduction to the Luang Prabang Exploratory Surve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Recherches nouvelles sur le Laos (New research on Laos), edited by Yves Goudineau and Michel Lorrillard. Coll. Études thématiques, no. 18, Paris : Publicatio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 Orient. pp. 37–52.
  • 2009 (with H. Lewis, B. Bouasisengpaseuth, B. Marwick & K. Arrel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Northern Laos: New 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Prehistory. Antiquity Vol 83 Issue 319 March 2009.
  • 2009 (with E. Hamilton) "The Transmission of Early Bronze Technology to Thailand: New Perspectiv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2: 357-397.
  • 2011 (with C. Eyre) Residential Burial and the Metal Age of Thailand. In Residential Burial: A Multi-regional Exploration. Rod Adams and Stacie King, eds. Archaeological Papers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Number 20.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rlington VA. pp. 59–78.
  • 2011 "Emerg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 View from Pre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 View from Prehistory. In Dynamics of Human Diversity: the Case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N.J. Enfield, ed. Pacific Linguistics 627. Pacific Linguistics, Canberra. pp. 9–46.
  • 2013 Ban Non Wat: New Light on the Metal Ages of Southeast Asia. Antiquity 87(337): 909-011.

注釋

[編輯]
  1. ^ 工作人员. 東南亞考古學研究所. [2015年2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6日). 
  2. ^ Joyce White Honored at Opening of Ban Chiang National Museum. 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 [2015年2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4). 
  3. ^ * J White, H. Lewis, B. Bouasisengpaseuth, B. Marwick & K. Arrell, 2009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northern Laos: new 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prehistory. Antiquity Vol 83 Issue 319 March 2009.
  4. ^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Southeast Asia: A Past Regained. alexandria, Virginia: Time-Life Books. 1995. ISBN 0-8094-9112-5. 
  5. ^ Ban Chiang project honored at Thailand museum opening. Expedition. 2010, 52 (2): 46 [2014年8月19日]. 
  6. ^ Thornton, Christopher; Roberts, Benjamin. Archaeometallurgy in Global Perspective: Methods and Syntheses.. New York: Springer. 2014: 4. ISBN 978-1-4614-9016-6. 

參考文獻

[編輯]
  • Svasti, Pichaya. Dwelling on the past. www.Bangkokpost.com. [2013年4月30日]. 
  • Svasti, Pichaya. Dwelling on the past. [2015-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7). 
  • Ban Chiang project honored at Thailand museum opening. Expedition. 2010, 52 (2): 4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