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
اتحادیه کمونیستهای ایران
成立1976年
合併自共產主義革命者組織(馬列)
Pooya團體
繼承者伊朗共產黨(馬列毛)
意識形態馬列毛主義[1]
政治立場極左翼
國際組織革命國際主義運動
伊朗政治
政黨 · 選舉

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波斯語اتحادیه کمونیستهای ایران‎),又稱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薩爾貝達蘭),簡稱伊共盟,是伊朗毛派組織。該黨成立於1976年,由共產主義革命者組織(馬列)和「Pooya團體」合併而成。雖然它經歷了幾次意識形態危機,戰略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始終堅持毛派路線,一直認為伊朗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2001年改組為伊朗共產黨(馬列毛)

歷史[編輯]

伊共盟於1976年建立,由「共產主義革命者組織(馬列)」和「Pooya團體」(「巴勒斯坦團體」的殘餘)合併而成。「薩爾貝達蘭」(Sarbedaran)這一口號於1981年末在伊朗北部阿莫勒市附近的森林開始使用,用於發動反對伊斯蘭政權的武裝起義。[2] 伊共盟是一個小團體,主要活動於國外的學生運動。理論上,由於毛派立場,伊共盟在中蘇分裂中支持中國,反對支持蘇聯的伊朗人民黨所持的那些思潮。1979年伊朗革命後在伊朗境內擴大活動,其它一些組織如「工人階級解放道路鬥爭團體」(Group of struggle in the path of working class liberation)和「紅色戰役」(Red Battle),也加入其中。

伊共盟參加了一些工人鬥爭,例如「project syndicate of Abadan」和「吉蘭工人委員會聯盟」(Union of worker councils of Gilan),並在庫爾德斯坦參加了對伊斯蘭政權的戰爭(在庫爾德斯坦建立了名為「Tashkilate Pishmargeye Zahmatkeshane Kordestan」的游擊隊組織)。伊共盟未參與土庫曼、莎拉(Sahra)的農民鬥爭和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抗議。另外,它建立了「激進婦女社團」和「大學和學校學生革命群眾組織」(SETAD,Revolutionary Mass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y and school Students)等掩護機構

1982年,伊共盟發動了阿莫勒起義並被鎮壓。[2]阿莫勒起義失敗後,伊共盟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領導層和幹部的大多數被捕或遇害。它也經歷了各種理論危機和政治危機。1983年春,伊共盟第四屆會議召開,聯盟重組。但是又一次,大多數領導和幹部都被逮捕或槍殺。

1984年,伊共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毛派組織一起組成了毛派國際組織革命國際主義運動。1985年,伊共盟再次試圖組織針對伊朗伊斯蘭政權的武裝鬥爭,但又一次以失敗告終。此後,伊共盟主要活動於庫爾德斯坦,並反對他們稱為「改良主義」和「解體主義」的思潮,如伊朗共產黨。1980年代後期,伊共盟放棄了一些舊的口號和戰略,如「農村人民戰爭和城市起義」、「革命之路」等。而以新的戰略取而代之,他們的口號變成了「持久人民戰爭:農村包圍城市」。他們還構想了現行的「馬列毛主義」立場。

2001年4月,伊共盟舉行「伊朗共產黨(馬列毛)成立大會」,經過辯論,在2001年5月1日成立了伊朗共產黨(馬列毛)。伊朗共產黨(馬列毛)被視為伊朗共產主義者聯盟(薩爾貝達蘭)的延續者。

參考文獻[編輯]

  1. ^ Mirsepassi, Ali, The Tragedy of the Iranian Left, RoutledgeCurzon, Table 10.2 Characteristics of principal secular left-wing organizations, 1979–83, 2004 
  2. ^ 2.0 2.1 ketab1131 (PDF). [2018-03-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