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媽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媽姐(讀作馬姐),是指來自中國廣東省順德區、有自梳女身份的女傭。1930年代,順德區絲綢業式微,當地一些本來以繅絲為業的自梳女為了維持生計,就到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或香港澳門等地當女傭,這些女傭稱為「媽姐」。

媽姐們數人集結為社,也稱姑婆屋,新加入的,都要通過自梳儀式,紮起一條大鬆,終身不嫁,身穿白衣黑褲(白色大襟衫和黑色香雲紗—即黑膠綢到腳眼長的吊腳褲)。

別稱

[編輯]

媽姐還有一個別稱叫「土鯪魚」,這個別稱源於:

  • 鯪魚不會大肚,因為媽姐終身不嫁
  • 土鯪魚一條身(單身
  • 土鯪魚的歇後語是「多骨惡啃」,「繞(骨刺)口杉(木剌)手」,粵人街市慣用語,即是難於處理,意指難於追求。五、六十年代香港,仍有很多媽姐到街市買(配飯的菜)。當時香港街市佬多為石歧人。
  • 昔日大多媽姐為廣東省順德縣人士,當地有一名菜為煎釀土鯪魚,以該名菜借喻媽姐。

家傭分類

[編輯]

一般依職級順序:

  • 近身:即侍女,是最高級的一類,指定專門服侍某個主人(通常是女主人,甚至是某一位元配或姨太太,更有一些是自己帶來男家的原有侍女),薪金亦最高。
  • 湊仔:即褓姆,負責照顧幼少的小主人。
  • 煮飯:即家廚
  • 打雜:即雜務
  • 一腳踢:最低級的一種,即甚麼工作都要做,工作量最大,薪水最低,多是新人。
  • 住年妹:是媽姐的預備班,即十多歲毫無當媽姐經驗的少女,也經常是在家媽姐的女兒或親友,通常祗供住宿及三餐膳食,大多數當主人的年幼少爺、小姐的近身,逐步學習媽姐的日常一作,獲得主人認同後當上正式媽姐。

辛亥革命後,主張男女平權,反對家奴(從僕)制度,很多媽姐返回家鄉而自梳習俗亦追隨時代消失。

反而在香港,九十年代仍然有少數年輕時已經照顧僱主一家的老媽姐,繼續與僱主一家一起生活。現在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新的家庭多數聘請外籍家庭傭工。六十年代開始,香港媽姐因為種種關係離開僱主,又不願意返回順德,於是集結一起組織齋堂,現在荃灣芙蓉山,及大嶼山羗山之東南觀音山,都留有一些歷史。

2011年港產電影桃姐》中,由葉德嫻飾演的媽姐「桃姐」,養大由劉德華飾演的少主,主僕之間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葉德嫻更憑該電影榮獲威尼斯電影節影后殊榮。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