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寧古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1])為清朝時期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東部至俄羅斯遠東地區南部(濱海邊疆區)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上游(包括興凱湖附近),牡丹江流域及以東,東臨日本海,舊屬吉林將軍地界,核心區接近現屬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滿語數之六為寧古滿語ᠨᡳᠩᡤᡠᠨ轉寫ninggun),每(此處接數字)個為滿語ᡨ᠋ᠠ轉寫-ta),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每六個」[2]。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里。」[3]

地理及歷史

[編輯]

寧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4]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5]

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即寧安縣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載:「寧古塔舊城,在海蘭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內城),高丈余,週一裏,東西各一門。」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有樹林,名為覺羅,被視為努爾哈赤太祖龍興之地;此去至城東、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開,一片花海,景致極為美麗怡人。吳桭臣稱「寧古山川土地,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蓛,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6]方拱乾稱寧古風俗風俗醇厚「臻無為之治」,「道不拾遺物,物遺則拾之置於公,俟失者往認焉」[7]。吳桭臣《寧古塔紀略》亦稱:「大率信義為重,路不拾遺,頗有古風」。楊賓在《寧古塔雜詩》上說:「石磯圍平野,河流抱淺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邊雁,悲風塞上笳。老親忠信在,不減住中華。」[8]當地滿族人採集花瓣,製作「玫瑰糖」及香水成為特產。

順治三年(1646年),設奉天昂邦章京管轄東北地區。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禮統官兵駐防寧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寧古塔將軍,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今寧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治吉林烏拉,以原吉林副都統移駐寧古塔,即寧古塔副都統,戰略地位逐漸消失。

清朝初期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屬吉林將軍所管轄,順治十二年陳嘉猷被發往寧古塔開始,這裏便成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通常在作出流放寧古塔這一判罰之後,往往還會加一句「永世不得入關」。[9]例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說並被處死於此。順治十四年(1657年)爆發丁酉科場案,吳兆騫被發配到寧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經明珠徐乾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歷經23年。張縉彥稱,「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10]

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規定清政府須將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今歸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所管。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參崴灠溝崴均處古代寧古塔。

注釋

[編輯]
  1. ^ 滿語寫法參見在線滿漢詞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寧古塔紀略》中記載:寧古在大漠之東,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占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3. ^ 薩英額撰,《吉林外記》卷2,頁12,見《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第95冊,頁532
  4. ^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見《清代筆記小說》,第48冊,頁351。
  5. ^ 順治十八年(1661)吳兆騫<上父母書>
  6. ^ 《寧古塔紀略》,見《續修四庫全書》本,頁613;《叢書集成續編》本,頁98。
  7. ^ 《絕域紀略》〈風俗〉,同註38,頁1178。
  8. ^ 張玉興選注,《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頁531。
  9. ^ “流放寧古塔”有多可怕?被流放的女犯人,在屈辱中過完一生.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10. ^ 張縉彥,《域外集》〈六博圍棋說〉,頁72。

外部連結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烏喇寧古塔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