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42°01′16″N 73°54′27″W / 42.02108°N 73.90756°W / 42.02108; -73.90756

巴德學院
Collegium Bardiari
校訓Dabo tibi coronam vitae (拉丁語)
創辦時間1860
IPEDS編碼189088
學校類型私立大學美國文理學院
捐贈基金$2.67億美元
校長里昂‧波特斯坦英語Leon Botstein
教師人數257
大學部人數2,051
研究生人數320
校址美國紐約州哈得遜河畔安嫩代爾英語Annandale-on-Hudson, New York
校區鄉鎮,600英畝(240公頃)
校隊NCAA Division III英語Division III (NCAA)
自由聯盟英語Liberty League
代表色紅色和白色[1]
   
暱稱Raptors[2]
網站bard.edu
位置
地圖

巴德學院(英語:Bard College),原名聖斯蒂芬學院(英語:St. Stephen's College),是一所1860年創建的私立文理學院。學校位於紐約州哈得遜河畔安嫩代爾英語Annandale-on-Hudson, New York,在校園中可以眺望哈德遜河卡茨基爾山。校園位於美國國家歷史名勝之一的哈德遜河歷史地區英語Hudson River Historic District

巴德學院包括一所文理學院、一個音樂學校,並且提供八個研究生項目、20個藝術及科學研究生學位[3]。本科師生比為10:1[4]。巴德學院也同來自7個國家在內的35所項目、工程、中心進行合作和發展[5]

巴德學院是當地重要的區域文化中心。包括埃塞爾當代藝術博物館英語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 and ar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理查德·B·費舍爾表演藝術中心英語Richard B. Fisher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都位於校園內。巴德學院也主辦兩場重要年度藝術盛會——巴德夏祭英語Bard SummerScape巴德音樂節英語Bard Music Festival[6][7]

歷史[編輯]

起源及早期發展[編輯]

一副1867地圖顯示紐約州紅鈎鎮的土地產權

19世紀中,紐約州紅鈎鎮的土地主要包括布萊茲伍德英語Blithewood、巴特利特、桑茲、克魯格島、沃德莊園或阿爾蒙特。

1853年,約翰·巴德英語John Bard和瑪格麗特·巴德購買了布萊茲伍德的部分地產,並重命名為「安嫩代爾」。約翰·巴德的祖父是醫學家西蒙·巴德英語Samuel Bard (physician),西蒙·巴德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創始人、喬治·華盛頓的醫生[8]。約翰·巴德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翰·麥維克的侄子。所以巴德家族與哥倫比亞及美國新教聖公會有很密切聯繫。

約翰·巴德英語John Bard,聖斯蒂芬學院創建人

1854年,約翰和瑪格麗特建立一所教區學校以滿足該地區適齡兒童的教育需求。當時的一個小木質別墅,現被稱為巴德樓,承擔着周中的教學任務和周末的教會工作。1857年,巴德夫婦在巴德樓附近修建神聖無辜者教堂,從而擴大了教區[9]。在這段時間中,約翰·巴德仍然與紐約州的新教聖公會保持密切聯繫,教會建議他創建一所神學院[10]

在外部資金支持的承諾下,1858年11月,約翰·巴德捐贈了未完成的教堂以及周圍18英畝的土地給主教教區。1860年3月,聖斯蒂芬學院建立,首期12名學生入學。1861年,第一批建築開始陸續建成,包括一所石制學院哥特式的宿舍阿斯平沃爾樓建造完成。在學校最早的運作時期,它的財政仰賴於一些富有的捐贈者,比如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11]

隨後的四十年總,學校有了更快發展。1866年,作為行政樓的拉德洛樓建立完成。1873年,普勒斯頓樓建立完成,並作為食堂投入使用。四所相連的宿舍樓,統稱為斯通街道,竣工於1891年。在1895年,希臘復興式的霍夫曼紀念圖書館建成[12]

發展與世俗化[編輯]

沃德莊園現作為宿舍使用

20世紀後,伴隨着社會和文化變化,紐約州的高層社會掀起了大地產的終結活動。1914年,路易·哈默斯利購買了沃德莊園,並建立一所都鐸式大樓和門房,現被稱為沃德莊園[13]。1926年,哈默斯利擴大了地產,並獲得被拋棄的克魯格島土地。同年,威廉·沃德購買了哈默斯利的這些土地後,捐給慈善組織,並作為養老院使用了近四十多年。

在1900年中期,巴德學院的校園有了明顯擴展。1951年,學校獲得被捐贈的布萊茲伍德英語Blithewood土地;而在1963年,巴德購買了約90英畝(36公頃)的沃德莊園地產,其中包括莊園大樓。剩下的900-英畝(360-公頃)沃德莊園地產為蒂沃利港灣英語Tivoli Bays自然保護區[14][15]

1928年,巴德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併,作為哥大的一個本科學院,和班納德學院類似。根據協議,巴德仍然保留與美國新教聖公會的關聯,並保持對財政的自主性。合併的決策提升了巴德學院的聲譽,但是在大蕭條時期,學校卻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16]。1932年,巴德的財政情況進入到非常可悲的局面,促使紐約州州長兼巴德學院信託人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向一系列財團領袖發出求救電報尋求捐款,其中包括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喬治·伊士曼弗雷德里克·威廉·范德比爾特英語Frederick William Vanderbilt[17]

1933年5月26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唐納德·圖克斯伯里博士被任命為巴德學院院長。僅僅四年,圖克斯伯里教授就對學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作為一個教育哲學家,通過巴德學院平台拓寬了高等教育理念:他把學校的發展駛向一個更世俗化的方向。1934年,在他的建議下,學校正式改名為巴德學院,以紀念它的創始人約翰·巴德。圖克斯伯里博士非常強調藝術的作用,這在當時並非主流,他還為巴德的「調整和高階工程」(Moderation and Senior Project)體系奠定了基礎[16][18]。儘管圖克斯伯里博士從未使用「進步主義教育」等詞彙描述巴德的課程體系,學校仍被後人視為採用進步教育的先驅。在1943年,教育家路易·T·貝尼澤特英語Louis T. Benezet撰寫《進步主義學校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Progressive College)中,將巴德學院作為三個案例分析之一[16][19]

1940年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巴德學院成為許多歐洲學者、藝術家的避難天堂。其中包括有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精確主義畫家斯特凡·赫希英語Stefan Hirsch、《柏林日報英語Berliner Tageblatt》主編菲利克斯·赫希英語Felix Hirsch、小提琴家埃米爾·豪澤英語Emil Hauser、語言學家漢斯·馬爾尚英語Hans Marchand,心理學家韋納爾·沃爾夫英語Werner Wolff (psychologist)和哲學家海因里希·布呂赫英語Heinrich Blücher[16]

在1944年,因為戰爭影響,巴德學院入學率顯著降低,從而對學校財政產生重大壓力。為提高入學率,巴德學院改為男女同校制度。1944年後學校變稱獨立的、世俗性學院。入學生也從1944年的137人翻倍為1947年的293人[20]。1950年代,基於學校擁有布萊茲伍德地產和圖克斯伯里樓後,學校擴充了150名的入學人數。

二戰後[編輯]

1969年,在巴德學院發生了一起警方突然搜捕行動,它激發了校友唐納德·費根英語Donald Fagen沃爾特·貝克英語Walter Becker的靈感,並在1973年為他們的搖滾樂團史提利·丹撰寫了一首《我的老學校英語My Old School》。此外小說家、藝術家、巴德校友瑞琪·杜科爾內英語Rikki Ducornet曾稱費根寫過一首《瑞琪,不要丟掉那個號碼英語Rikki Don't Lose That Number》以紀念他們的友誼[21]

1975年,曾是法蘭克尼亞學院英語Franconia College史上最年輕的校長里昂‧波特斯坦英語Leon Botstein當選為巴德學院校長,他被視為學校學術和文化復興與發展的功臣。他拓寬了教學專業面;後現代主義的教學樓群相繼建立後,學生數量也增加了超過400%。新的學校設施有弗蘭克·蓋里設計的理查德·B·費舍爾表演藝術中心英語Richard B. Fisher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羅伯特·文丘里設計的史蒂文森圖書館、拉斐爾·維諾利英語Rafael Viñoly的雷姆-凱登科學及計算中心。此外,超過35個附屬機構、中心、項目,均在波特斯坦時期陸續建立,範圍覆蓋在當地、紐約州乃至不同國家。

校園[編輯]

教職工辦公室位於瓦爾登樓

巴德學院占地面積大約1,167,090平方英尺,包括有70座建築樓[22]。儘管校園建築樓群呈現出各類建築風格,校園整體主要深受學院哥特式英語Collegiate Gothic in North America建築風格和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影響。

巴德學院的歷史建築,是與學院的早期發展,及哈德遜河歷史遺產的形成背景有關。在20世紀後期的建築浪潮中,學院的一些標誌性建築吸收了一些著名建築師的設計,包括羅伯特·文丘里弗蘭克·蓋里拉斐爾·維諾利英語Rafael Viñoly[23]

學術[編輯]

巴德學院是一所文理和科學學院。在本科教育中,巴德提供文學學位和科學學位。23個學術部門提供超過40個專業以及12個跨學科輔修專業。巴德學院也是全美第一個設置人權專業的學校[24]。在2011-2012學年,巴德擁有1345個課堂。

在開學報到的前三周,大一新生需要參加語言和思考項目(Language and Thinking, L&T),為新生準備一次緊湊的、以寫作為中心的通識教育介紹,期間學生需要閱讀各派別的文學作品並分小組討論閱讀與寫作。這一跨專業項目建立於1981年,目的是「培養深度閱讀和討論、清晰發音、準確的自我批判、有成果的協作習慣」[25] 。這一項目囊括哲學、歷史、科學、詩歌、小說和宗教。在2011年,核心閱讀書籍包括有漢娜·阿倫特弗朗茨·卡夫卡弗蘭斯·德·瓦爾史蒂芬·古爾德克利弗德·紀爾茲索福克勒斯[26]。隨後在他們的冬季,大一新生必須參加到公民科學項目(Citizen Science program),此項三周項目開始於2011年。公民科學項目向學生介紹科學並教授科學方法的理念。在這個課程中,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展開分析,比如感染性疾病,通過不同的角度與概念進行思考,以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

所有的大一學生必須參加「大一研討會」(First-Year Seminar),通過一年周期的閱讀和寫作核心課程。第一個學期的分析從孔子伽利略,而第二個學期討論約翰·洛克弗吉尼亞·伍爾夫。這個每學期課程有大概30個章節,由教授指導閱讀和分析大量的作家作品和思想。

另一個大學強制項目是調整(moderation)。調整通常發生於第四和第五學期,作為一個方式選擇專業。完成這一課程的要求往往會因系院所有區別,在過程中,學生必須呈交完成由三名教授組成的調整委員會布置的任務,並通過接踵而來的面談、考試和批判。

巴德的本科教育頂石是一個稱之為「畢業項目」(Senior Project),這一項目也因系院不同而呈現不同情況。部分學生需要撰寫大概80頁的論文,並呈交給三人教授委員會進行調整和批判。藝術系學生必須組織一系列的演唱會、獨奏會、表演或者出版具有深度創造性的作品;數學和科學學生,以及部分社會科學學生,需要完成研究性項目。

排名與錄取[編輯]

在2014年版的大學排名中,《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將巴德學院排在美國文理學院中的第38名[27]。2015年,《普林斯頓評論》在「最佳課堂體驗」和「綜合最佳大學體驗」中,將巴德學院排名第一;並認為巴德是一所最有價值的私立學校、綠色校園[28]。《福布斯》在「全美投資報酬率」排名中,將巴德學院排名第九[29]。2011年,《新聞周刊》將巴德學院排到第11名「最嚴格的」和第22名「最藝術性的」學校[30]。同年,《旅行+休閒英語Travel+Leisure》也評為「美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31]

2016年屆(2012級)學生中,大學申請通過率是28%。平均的SAT分數是批判性閱讀680分、數學650分。60%的錄取學生都在各自高中的前10%[32]。這一屆學生中來自美國39個州及48個國家[32]

科研項目及相關機構[編輯]

理查德·B·費舍爾表演藝術中心的內景

巴德學院建立了不同的創新研究項目及科研機構,包括有彌爾頓·艾弗里藝術研究生院英語Milton Avery Graduate School of the Arts利維經濟研究所英語Levy Economics Institute(2014年提供經濟理論和政策碩士學位)、策展研究與現代文化藝術中心英語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 and Ar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巴德環境政策中心、巴德音樂學院巴德學院克萊門特項目,以及位於曼哈頓的巴德研究所英語Bard Graduate Center。巴德學院的理查德·B·費舍爾表演藝術中心英語Richard B. Fisher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由建築家弗蘭克·蓋里設計,並於2003年春季完成。

巴德首創性監獄英語Bard Prison Initiative項目在五所紐約州的監獄中,為監禁中個體(監獄教育)提供文理學位。現有學生將近200餘人[33]。1994年,聯邦政府停止了對於監獄教育的財政支出[34],所以巴德首創性監獄是全美為數不多的此類項目[33]

巴德學院也與美國最老的、最有名望的少年班項目英語early college entrance program——巴德西蒙洛克學院英語Bard College at Simon's Rock有關聯。巴德高中英語Bard High School Early College在曼哈頓、皇后區和紐瓦克市均有校區。巴德還同聖彼得堡國家大學一道,幫助俄羅斯第一個文理學院斯莫爾尼學院英語Smolny College構建課程體系。此外,位於紐約市的巴德全球與國際事務英語Bard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項目致力於人權法的學習、國際關係準則、公民社會、人道主義行動及全球政治經濟;學生有機會在夜間參加研討會,並在白天參加國際事務實習。

柏林巴德學院的宿舍

21世紀後,巴德學院開始拓寬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包括與約旦河西岸納布盧斯的聖城大學合作創建雙學位項目。2010年3月,巴德學院與美利堅中亞大學英語American University of Central Asia建立正式夥伴關係,並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教授學生學習美國研究、人類學、經濟學、歐洲研究、國際與比較正直、新聞學與傳媒學、心理學、社會學、軟件工程學等,以獲取文理學院學位。

2011年6月,巴德學院正式吞併位于波士頓的隆基音樂學院英語Longy School of Music[35]。並於2011年11月,收購德國柏林的歐洲文理學院,並改為柏林巴德學院[36]。2013年,巴德學院進入東亞,並與蘇州大學建立合作,其中包括蘇州大學音樂學院英語Soochow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與巴德音樂學院的雙學位項目[37]

學生活動[編輯]

超過120個學校團體均在巴德議會基金的贊助下運營。巴德議會基金是一個由選舉產生的學生進行組織、每學期進行改選的組織,政策和選舉通過公共辯論的形式實現。

巴德學院擁有自己的紙質新聞《巴德自由報刊英語Bard Free Press》,該報在2013年榮獲大學報刊聯合會英語Associated Collegiate Press的「最佳展示獎」[38];同年《SPIN》選舉年度校園獎中,《巴德自由報刊》榮獲「最佳校園刊物」[39]。學生運作的文藝期刊還有半年刊《Lux》、《主持人》、《Sui Generis》。此外還有學生出版的《巴德社會科學期刊》、《巴德科學期刊》和《Qualia》。《巴德論文(Bard Papers)》是一個私募基金贊助的文學期刊,由巴德的教授和學生共同管理。

其他主要學生組織包括有國際學生組織,其他文化組織則有巴德反資本家協會、巴德滑板協會、巴德電影委員會、巴德曲直聯盟、學生勞工對話、巴德辯論聯盟、巴德模擬聯合國、超現實主義者訓練營(Surrealist Training Circus)、騎行社和學校電台WXBC英語WXBC (AM)

儘管巴德學院規模很小、地理位置遠離大都市,但它擁有很強的獨立音樂現場。在1980年至2000年代早期,學院的老體育館曾經是音樂會和舞會的著名場所。在2004年,老體育館關閉,並在2006年春季轉移到一所學生運營的劇院。很多活動也在更小的SMOG樓舉行[40]

體育[編輯]

巴德學院是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第三梯隊英語Division III (NCAA)成員。他也是自由聯盟英語Liberty League的成員。在2007-08賽季至2010-11賽季期間,猛龍隊(巴德學院體育隊)曾經作為獨立學校參加天際聯盟。猛龍隊的男子運動包括有棒球、籃球、越野賽、長曲棍球、英式足球、壁球、游泳跳水、網球、田徑及排球;而女子運動則包括籃球、越野賽、長曲棍球、英式足球、英式橄欖球、游泳跳水、網球、田徑及排球。

校友及教授[編輯]

巴德學院最著名的校友包括有雙胞胎作曲家理查德·M·希爾曼英語Richard M. Sherman羅伯特·B·希爾曼英語Robert B. Sherman、喜劇表演家切維·切斯沃爾特·貝克英語Walter Becker、以及史提利·丹唐納德·費根英語Donald Fagen;演員布萊思·丹納;電影製片人吉婭·科波拉英語Gia Coppola托德·海因斯

圖集[編輯]

參考[編輯]

  1. ^ Student Services. Bard.edu. [9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0). 
  2. ^ Bard Athletics and Recreation. Bard.edu.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6日). 
  3. ^ At a Glance. Bard College. Bard College. [August 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8). 
  4. ^ Bard College. The Princeton Review. [July 12,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5. ^ Institutes. Bard College. [July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6. ^ Barrymore Scherer. Undeniable Influence.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7. ^ Steve Smith. Overarchingly Elgar. New York Time. [July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8. ^ Hirsch, Felix. The Bard Family. Columbia University Quarterly (Bard College Archives, Annandale-on-Hudson, NY). October 1941. 
  9. ^ Kline, Reamer.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Good: A History of Bard College The First 100 Years, 1860-1960.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1982: 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1). 
  10. ^ Hopson, George. Reminiscences of St. Stephen’s College. New York, NY: Edwin S. Gorham. 1910: 16–17. 
  11. ^ Magee, Christopher. The History of St. Stephen’s College 1860-1933.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Senior Project. 1950: 38. 
  12. ^ John Milner Associates Inc. Bard College Master Preservation Plan (報告): 27. December 2008. 
  13. ^ Kline, Reamer.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Good: A History of Bard College The First 100 Years, 1860-1960.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19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1). 
  14. ^ Bard College Archives. Bard College. [July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1). 
  15. ^ John Milner Associates Inc. Bard College Master Preservation Plan (報告): 34. December 2008. 
  16. ^ 16.0 16.1 16.2 16.3 About Bard | History of Bard. Bard.edu. 2011-05-21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14日). 
  17. ^ Kline, Reamer.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Good: A History of Bard College The First 100 Years, 1860-1960 (PDF).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1982: 9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18. ^ Kline, Reamer.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Good: A History of Bard College The First 100 Years, 1860-1960 (PDF).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1982: 1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19. ^ Kline, Reamer.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Good: A History of Bard College The First 100 Years, 1860-1960 (PDF).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1982: 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20. ^ Kline, Reamer.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Good: A History of Bard College The First 100 Years, 1860-1960 (PDF). Annandale-on-Hudson, NY: Bard College. 1982: 1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21. ^ Back to Annadale. Entertainment Weekly. 24 March 2006 [2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8).  |issue=被忽略 (幫助)
  22. ^ GHG Report for Bard College. 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April 2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月27日). 
  23. ^ Facilities. Bard College. [April 2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8). 
  24. ^ Bard College Catalogue. Bard College. [July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25. ^ Language and Thinking. Bard College. [July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26. ^ Language and Thinking Anthology. Bard College. [July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3). 
  27. ^ Best Colleges – 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 Rankings.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3 [2015-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28. ^ The Princeton Review, August 5, 2014
  29.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orbes Rankings, June 30, 2013
  30. ^ College Rankings 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Daily Beast, September 14, 2011
  31. ^ "America's Most Beautiful College Campuses", Travel+Leisure (September 2011). [2015-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32. ^ 32.0 32.1 About Bard | Bard Student Profile. Bard.edu.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14日). 
  33. ^ 33.0 33.1 Bard Prison Initiative. Bard.edu.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9日). 
  34. ^ Maximum Security Education. CBS News. April 15, 2007 [2015-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5). 
  35. ^ Eichler, Jeremy. After Longy-Bard merger, a music school peers into its future. Boston Globe. September 12, 2011 [August 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2). 
  36. ^ History. Bard College Berlin. Bard College Berlin. [August 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37. ^ Mark, Primoff. Bard College and Soochow University in China Agree to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a Joint Music Program, Student Exchange, and the Bard College Liberal Arts Academy in Soochow University. News & Events. Bard College. June 24, 2013 [August 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38. ^ Associated Collegiate Press. ACP Best of Show Winners. http://www.studentpress.org. [19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3日).  外部連結存在於|publisher= (幫助)
  39. ^ the bard free press. Web.archive.org. 2007-08-26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9日). 
  40. ^ SMOG. Student.bard.edu.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9日).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