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城牆
外觀
平湖城牆為舊平湖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當湖街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已不存。
平湖縣為明宣德五年(1430)置縣,屬嘉興府,縣治設於當湖鎮[1]。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抗擊倭寇開始修築城牆,當年冬季告竣。城牆東臨當湖,略呈橢圓形,東西寬,南北狹,城周約九里(實為一千六百零九丈,約5148.8米),高二丈五尺(約8米),厚二丈(約6.4米),設陸門五座、水門五座,五座陸門分別為東門啟元門、西門毓秀門、南門豫泰門、北門豐亨門以及南門西側的小南門,東門與北門外設有瓮城,水門西、南、北各一座,東側兩座(東水門和小東水門,另在東水門北側有水洞口),護城河寬五丈(約16米)[2]。
至1952年平湖城牆基本輪廓尚在,1952年底至1953年底,先是城牆基礎的石塊被拆取以重建乍嘉公路西文王橋橋基,1954年繼續拆取零星亂石以用於閔行駐軍修建國防工程,同時拆取城牆磚鋪設大南門至文昌橋(今建國南路與人民中路交叉口)一段的南門大街路面,1956年繼續拆運城土填河、制磚等,至1969年已基本拆除完畢,並在1976年開始在城牆基的基礎上修建了今日的環城路[3]。
城內主要街道與河道呈兩街夾一河的布局,市河貫通東西水門(東西城門不直接相對,東城門位於東水門南,西城門位於西水門北),市河北為大街,自西門毓秀門至龍吟閣(位於東水門北側學宮前),北側有十五條小巷與之相通,大街以北自西向東依次建有育嬰堂、佑聖宮、東嶽廟、節孝祠、關帝廟、縣署、壽康道院、德藏寺、城隍廟和學宮(平湖縣學文廟)等,今除城隍廟正殿外均已不存;市河南為小街,自西水門南側至東門啟元門,南側有十四條小巷與之相通。此外在西北側以倉街通北門豐亨門,南側分別以大南門街、小南門街通南門豫泰門和小南門[4]。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清·彭潤章等修 葉廉鍔等纂,《光緒平湖縣誌·卷一·沿革》:宣宗宣德五年始析海鹽縣東北境當湖鎮為平湖縣,隸嘉興府,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 ^ 《光緒平湖縣誌·卷三·建置上》:縣城舊無城,嘉靖二十三年島倭為亂,巡撫王忬、巡按趙炳然檄知府劉慤、署知縣殷廷蘭鳩工興築,至冬城成。知縣劉存義繼之,規制畢具。三十五年知縣陳一謙復建東、北二瓮城。四十一年知縣顧廷對增加城垛高五尺,置窩鋪一百一十二座。城凡九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周一千六百九丈有奇。陸門五,東曰啟元,西曰毓秀,南曰豫泰,北曰豐亨,西南曰小南門,水門五,西南北各一,東據當湖巨浸,為二,東之北為水洞口(萬曆間塞)。城壕闊五丈有奇。
- ^ 《平湖城墙的形成与消失》. 平湖網. [2018-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5).
- ^ 《光緒平湖縣誌·卷三·建置上》:治前曰大街,西起毓秀門,橫達於龍吟閣,南俯市河,其北叉路凡一十有五。……大街之南逾市河曰小街,起西水門,橫達於啟元門,中稍折,名儲家灣,其南叉路凡一十有四。……治西北曰倉街直達於豐亨門。……治東南曰大南門街,由干河頭東逾大滑橋,直達於豫泰門。……治西南曰小南門街,北起王家衕,直達於小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