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雄壁
卓窮壁又稱為康雄壁(英語:Kangshung Face)或東壁(英語:East Face)[1]指的是珠穆朗瑪峰東側的山壁,朝向中國。該山壁始於卓窮冰川,終於珠峰山頂,高達3,350公尺(10,990英尺)[2]。卓窮壁幅員遼闊,從山腳下仰望,其右側為北部山脊上部,左側為南部山脊及南坳;其山壁上部由懸吊的冰川組成,下部則由陡峭的岩塊所支撐,之間則穿插著雪溝。該山壁與北坳、南坳等標準登山路徑而言,是一條非常危險的攀登路線,除了是珠峰最偏僻的地方,而且路線長度更長。
攀登歷史
[編輯]1981年,由理查·布魯姆(Richard Blum)與路易·賴卡特領導,加上艾德蒙·希拉里、喬治·洛威、約翰·羅斯凱利、大衛·布雷希斯與金·孟伯(Kim Momb)組成的美國團隊,曾嘗試攀爬卓窮壁並取得進展,但在攀爬至海拔7,000公尺時出現高度雪崩的危險,而被迫中止攀爬[3]。
1983年,由詹姆斯·D·莫里森(James D. Morrissey)領導的美國遠征隊,首次攀上卓窮壁。五個半星期後的1983年10月8日,金·孟伯、卡洛斯·布勒與路易·賴卡特成功登頂;喬治·洛威、丹·瑞德(Dan Reid)及傑伊·卡塞爾(Jay Cassell)則在次日登頂[3]。
1988年,由美國與英國登山者組成的遠征隊從卓窮壁的一條新路徑,成功攀上該壁南方的扶壁抵達南坳,並接續東南山脊的標準路徑登頂。史蒂芬·維納柏斯成為第一位不帶氧氣瓶登頂的英國登山者。艾德·韋伯斯特(Ed Webster,美國)及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美國)成功登頂南峰但未登頂主峰。保羅·提爾(Paul Teare,加拿大)成功抵達南坳,但因為身體不適而下撤[3]。
1992年,由智利登山者組成的遠征隊成功攀上卓窮壁,成為第二支挑戰成功的隊伍;其中羅德里戈·喬丹、克里斯蒂安·加西亞-韋多布羅(Cristian Garcia-Huidobro)及胡安·塞巴斯蒂安·蒙特斯(Juan Sebastian Montes)成功登頂[4]。
參考文獻
[編輯]- ^ Willis, Clint. Epics on Everest: Stories of Survival from the World's Highest Peak. Da Capo Press. 2003-04-21. ISBN 1560254998 (英語).[失效連結]
- ^ Mount Everest, 1:50,000 map, 1:25,000 map, and route guide. Prepar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Bradford Washburn for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the Boston Museum of Science, and the Swiss Foundation for Alpine Research, 1991.
- ^ 3.0 3.1 3.2 Unsworth, Walt. Everest, The Mountaineering History. Seattle, WA, USA: Mountaineers Books. 2000: 501. ISBN 978-0-89886-670-4.
- ^ Asia, Tibet, Everest, Kangshung Face, Second Ascent of Neverest Buttress - AAC Publications - Search The American Alpine Journal and Accidents In North American Mountaineering. Publications.americanalpineclub.org. [2016-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