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述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經(1788年—1856年),原名徐榮,後更名徐述虔,再改名徐經,字桓生,號拜庚上海嘉定人。[1] 徐經自幼究心漢學,詩文俱有法度,與錢師康、毛岳生、葛其仁、陳瑑、莊爾保、黃穆之合稱「嘉定七生」,名聞遐邇。

嘉慶二十三年(1818),順天鄉試中式。次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道光十四年(1834),奉命到南書房,賜筆札,令賦詩,得道光帝賞識,賞給庫紗若干。此後,歷任左春坊左贊善、山東濟東泰武臨道道員,又曾署理山東運河道道員、山東按察使、鹽運使,一生功業主要在治河。[2]

道光十九年(1839),署理運河道道員,隨大學士王鼎督辦中牟河工,建議復洸、泗二水故道。洸水本由濟寧城北向西南流,至會通橋入運河;泗水本由濟寧城東向南流,至觀瀾橋入運河。明代,流寇進逼濟寧城,西北二門無險可守,遂築壩於東門外楊家口,攔洸泗二水,使水流全部匯集在城之西北,以作為拒敵之屏障。然而,戰爭結束後並未及時拆除水壩,使洸、泗二水回歸故道,甚至遷延至道光時代,造成運河河道時常堵塞,周邊民田也時常被淹沒。朝廷採納了徐經的建議,百年積弊一掃而清,漕運暢通,民田亦免遭水患。[3]

中牟的工程完成後,擢升為濟東泰武臨道道員。轄區內有趙公河,淤塞嚴重,常發水災,徐經奉命疏浚,淘挖河道中積聚的泥沙,芟除河道中叢生的蘆葦,從此水流暢行無阻,由徒駭河一路向大海奔去。為防後患,徐經與同仁共同訂立了善後章程,約定五年一浚,兩岸百姓獲利良多。任濟東泰武臨道道員六年,期間代理按察使、鹽運使,政績考核被列為卓異,最後因辦理鹽務不合上司之意,罷官而歸。

家族[編輯]

長子徐鄴,道光二十三年(1843)順天鄉試舉人,任兵部武選司郎中。次子徐郙過繼給兄弟徐岐[4]同治元年(1862)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孫徐致祥,咸豐十年進士。[5]孫徐楨祥,二品蔭生、直隸候補道[4]

參考來源[編輯]

  1. ^ 尹海今, 曹端祥. 清代进士词典.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4: 266. 
  2. ^ 張偉, 法式善, 王家相, 徐沅. 清秘述闻三种,上. 1982. 
  3. ^ 吳曉晴. 徐鼎康与民国江北运河整治. 
  4. ^ 4.0 4.1 徐传元-清代陆军贵胄学堂同学录. 浙江檔案. [2024-02-27]. 
  5. ^ 吳仁安.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