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懷施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懷施堂中國上海歷史上的一座重要教堂,由美南浸信會差會開闢,位於浸會莊內,即今閘北區延長路149號。

20世紀初,美南浸信會差會在北四川路北端狄思威路(今溧陽路)口設有明強中學和晏摩氏女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北四川路迅速繁盛,地價飆升,1924年,傳教士萬應遠將北四川路狄思威路口產業拋售,同時低價購進北寶興路底荒地400畝,設立浸會莊,浸會大批傳教士聚居於此,並將明強中學和晏摩氏女中遷來。1925年,傳教士施利去世,萬應遠在明強、晏摩氏兩校中間興建以他命名的懷施堂,可容1200人。懷施堂信徒多為明強、晏摩氏兩校師生。由於浸會莊為江蘇浸信會聯會(包括上海、蘇州、無錫、鎮江、揚州)的活動中心,所以懷施堂在浸信會內亦有相當影響。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浸會莊位於戰區,晏摩氏女中和明強中學一度停辦。孤島時期,兩校遷至租界,在外灘中國通商銀行大廈,與自蘇州遷來的的晏成中學、慧靈女中聯合開辦浸會聯中。抗戰結束後,晏摩氏女中遷回原址,而明強中學停辦,由滬江大學附中遷入浸會莊原明強中學校舍。

1951年,滬江大學附中和晏摩氏女中被收歸國有,次年合併成立北郊中學。1954年,美籍傳教士全部回國,浸會莊結束,懷施堂改作北郊中學禮堂。[1]

1955年,浸信會另在和田路1936號設神恩堂。1958年,在獻堂獻廟高潮中,神恩堂關閉,信徒參加位於寶通路閘北堂的閘北區聯合禮拜。

1978年,原浸會莊改屬上海機械學院。懷施堂建築於80年代初拆除。[2]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