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回憶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
原名《流逝的歲月》
作者李新
類型回憶錄
語言中文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出版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
媒介
頁數442(2008年版)
460(2019年版)
規範控制
ISBN9787203062400(2008年版)
978-7-220-11415-1(2019年版)

書名為《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中國歷史學者李新著,陳鐵健整理。自述數十年親歷之事,是血寫文字,而絕不失史家筆觸。作者生前曾任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長,才華弘富,識見高遠,交遊廣闊,著作等身。在這部回憶錄中留下很多史實記錄,也留下很多過來人的思考。發表之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評論。

內容[編輯]

序言前言[編輯]

  • 序一 題為《懷念我遇到的第一位共產黨員李新同志》,作者王蒙

「……
此次有機會讀到他的自傳的一部分,真是令人感慨。他在書的開始所講的關於寫真話的想法,關於拍馬式的史料的抨擊,還有他的詩,也令人感到他的一身正氣,甚至是迂直的書生氣。雖然我作為後輩不該這樣放肆地說話。」[註 1]:002頁

  • 序二 題為《歲月的份量》,作者李銳

「……
現在,手裡捧着這本沉甸甸的《流逝的歲月》,在李新叔叔的回憶中,忽然回想起父親曾經的酒後閒談,忽然清晰地看到那麼多曾經不被我們理解,也不被我們確切了解的人和事,漸漸無痕的歲月忽然間波瀾驟起,久久難平。」[註 1]:003-004頁

  • 前言 原為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回望流年:李新憶救亡與抗戰》的「前言」,作者自著。談及發表回憶錄有所顧慮:

「只是因為其中說到的人和事,距今太近,有的還活着,即使本人不在了,他的親屬還多嘛,何必要引起他們的不安呢?而且,有的領導人從政治上考慮,出版社從風險上考慮,都不願出版這樣的回憶錄。因此,我一定要寫的這些回憶錄,暫時只能送存黨史機關,束之高閣。……留待將來發表。」[註 1]:005-008頁

  • 續前言 原為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回望流年:李新回憶錄續篇》的「前言」,作者自著。表示對於曾有過的顧慮有了新的想法:

「原前言說有些事和人現在不宜說或不宜直說、多說,甚至要等到死後才發表。但現在一想,那樣不對。必須當這些人還活着的時候,我就應直接真姓真名地說到他,他如果認為不合事實,就可以起來辯正;如果等他死後我才寫到他,那麼,別人會認為我是捏造,尤是他的親屬會說我寫的不合事實,則別人會相信其親屬而不相信我寫的。……書印在紙上,白紙黑字,當今和後世的讀者總可以從中求得比較接近於真實的東西。任何欺騙,只能一時起作用,對少數人起作用;絕不可能永久對多數人起作用。」[註 1]:010頁

章節目次[編輯]

  • 故鄉·童年(1918-1930·四川榮昌)共有七節,各節標題為《李家溝》、《太星寺》、《安富鎮(燒酒坊)》、《大觀小學》、《榮隆場·蔣姑爺》、《全縣會考和考棠香中學》、《相親》。

  • 「九一八」之憶(1931·四川榮昌) 共有四節,各節標題為《邱老師的運動經》、《「不抵抗將軍」》、《到城內去遊行!》、《演戲募捐》。

  • 「一·二八」之憶(1932·四川榮昌) 共有五節,各節標題為《古橋送別大哥》、《「一·二八」抗戰》、《大哥之死》、《〈回春之曲〉》、《感懷》。

  • 風雨巴山(1934-1936·四川重慶)共有十節,各節標題為《布衣協會》、《眾志學會》、《雨後憑欄》、《重慶學生哪裡去了?》、《學生救國聯合會》、《學聯活動的展開》、《絕不交印》、《被川師開除》、《教我如何不想她》、《別了,重慶》。

  • 反「掃蕩」的回憶(1942·晉察冀) 共有四節,各節標題為《二月「掃蕩」》、《五月大「掃蕩」》、《左權將軍之死》、《「掃蕩」之後》。

  • 中共北方局整風記(1941-1943·晉察冀) 共有兩節,各節標題為《彭德懷走了》、《鄧小平來了》。

  • 難忘的1945年(1945·河南濮陽杞縣) 共有十節,各節標題為《太岳區所聞》、《趕回北方局》、《直下中原》、《在濮陽的爭論》、《難忘的奇遇》、《趕赴豫東》、《在杞縣工作》、《大李莊坐村》、《抗戰勝利》、《重返太行》。

  • 在永年做縣委書記(1946-1948·河北永年) 共有十一節,各節標題為《怎樣看暴行》、《試膽量》、《施莊坐村》、《參軍與戰勤》、《全國土地會議》、《冶陶會議》、《解放永年》、《開門整黨》、《生產推進社》、《與任弼時的三日長談》、《告別永年,重訪永年》。

  • 中國人民大學三反」記(1952·北京) 共有七節,各節標題為《范長江到人民大學》、《黨組緊急會議》、《勸阻學生請願遊行》、《「三反」和「反三」》、《各單位作檢查》、《反貪污、打老虎》、《胡錫奎成仿吾間的矛盾》。

  • 反右親歷記(1957·北京) 共有三節,各節標題為《吳老(玉章)救了我》、《引蛇出洞》、《林希翎葛佩琦》。

  • 八角亭編書記(1956-1962·北京) 共有九節,各節標題為《近代史時期的劃分》、《進駐八角亭》、《歷史研究碰上「大躍進」》、《貼滿大字報的討論會》、《反「右傾」大關》、《編書組最滿意的一年》、《1961:大功告成》、《陪綁的毒草》、《蓬蒿滿目八角亭》。

  • 四清」記(1965·甘肅張掖) 共有十二節,各節標題為《劉少奇講話》、《去甘肅張掖》、《「四清紀律」》、《在老鄉家》、《三餐都是稀飯》、《只動口,不准動手》、《短暫的歡愉》、《高台考察》、《過一個「四清年」》、《邊塞好風景》、《〈二十三條〉》、《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附錄後記[編輯]

  • 附錄一 包括五篇文章:
  1. 《八十感賦》
  2. 《廿載重逢》
  3. 《我的好友王方名
  4. 《雨歇憑欄——懷念李成之
  5. 《挽鄒魯風之死》

  • 附錄二 《李新生平簡介》

  • 附錄三 《赤條條來,復赤條條去》,作者陳鐵健。

  • 編後記 作者陳鐵健是李新指導的研究生。文中介紹了本書初版的曲折過程。文末寫道:

「先生的這本回憶錄,是革命者的反思,是歷史家的批判,是學問家的質疑,是文化人的啟蒙,它是任何『經濟效益』所不能替代的。」[註 1]:457頁



  • 再版後記 作者李大興是李新四子。

 文中介紹了本書再版的背景過程。特別說明:因猝然中風後臥病不起,其父回憶錄只寫到1965年便戛然而止,未及覆蓋其後半生[註 1]:460頁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見《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2 (2021.7重印)ISBN 978-7-220-1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