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內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澳大利亞內閣(英語:Cabinet of Australia)是由澳大利亞政府高級部長組成的會議,對澳大利亞國會負責。內閣由總督根據澳大利亞總理的建議任免,無固定任期。內閣每舉行一次非公開會議,討論重要問題並決定政府政策。澳大利亞政府內除了內閣閣員外,還有其他級別較低的部長,負責較具體的政策領域並受級別較高的內閣部長領導。在內閣部長和其他部長之下還有助理部長(英語:Assistant Minister)(2015年之前稱爲政務次長(英語:Parliamentary Secretary))。澳大利亞的內閣部長大約相當於英國的內閣部長(英語:Secretary of State),非閣員的次級部長則大約相當於英國的國務部長(英語:Minister of State)。中文裡所稱「內閣」廣義上可能包括內閣部長和其他部長乃至助理部長,此廣義的「內閣」概念英語稱為「Ministry」,中文或譯為「政府」。狹義內閣之外的其他部長和助理部長也稱為「外閣」(英語:Outer Ministry)。

內閣不是《澳大利亞憲法》所規定的建制,所以內閣的決定沒有直接法律效應。但所有部長(包括內閣部長和其他部長)都是聯邦行政會議的成員,而聯邦行政會議是《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機構。理論上聯邦行政會議由總督主持,實際上通常由一位頭銜為行政會議副主席(相當於樞密院議長)的部長主持,會議的功能純粹是認可內閣的決定並給予其法律效益。

歷史[編輯]

1956年之前澳大利亞沒有內閣外閣」之分,所有部長都是內閣成員。但40、50年代政府部門的激增使得此做法實際操作中越發困難。因此1956年總理羅伯特·孟席斯開始設立兩級制內閣,只有高級部長擁有新的內閣閣員身份。此後除了高夫·惠特拉姆政府曾臨時恢復一級內閣制外,其他各屆政府都延續了兩級制的做法。

各政黨在閣員任命的做法上有些不同。除工黨以外,其他政黨執政時,總理自主決定向總督建議所有內閣和其他部長的任免,但實際上總理也會諮詢他的高級閣僚們。按照慣例,聯盟內的各黨派的黨魁有權任免分配給該黨的閣員位置,聯盟黨籍總理在分配部長職務時也應諮詢聯盟內其他黨派的黨魁。

工黨的做法則屢有變化。1904年工黨第一次執政時,閣員由總理克里斯·沃森任命。但1907年工黨決定此後內閣職位都應由黨團會議選舉產生,但在選出的閣員中分配部長職位仍是總理的權力。雖然閣員由選舉產生,實際上總理作為黨領袖對選舉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力。黨內派系領袖也有較大的影響力。此做法延續到2007年:當年當選的陸克文政府將選擇閣員的權力交給了總理,由總理選定的人選再由黨團會議象徵性的表決通過。2013年陸克文第二次任總理後提議把閣員的選擇權交還給黨團會議,此一改革2015年起實行。

2015年,總理騰博將「政務次長」職位改爲「助理部長」,理由是「政務次長」容易引起混淆。

歷屆內閣[編輯]

組成[編輯]

自從兩層內閣制確立以來,內閣會議一般只有內閣部長參加,其他部長只有在其負責的部門提上議程時才會被邀參加。內閣會議由總理主持,有一名高級文官(公務員)在場作會議記錄。[1]

自從1942以來,所有內閣閣員的黨籍都是澳大利亞工黨澳大利亞自由黨澳大利亞國家黨三大黨之一。

內閣保密制度[編輯]

澳大利亞內閣遵循英國國會的內閣制度,內閣的政策決定向議會負責,但內閣會議的討論保密,除了宣布決定之外內閣會議內容不對公眾透露。此保密制度為的是確保關乎國家安全的信息不被泄漏,此外與會部長可以暢所欲言並在意見相左時無需顧忌公眾影響[1]

內閣文件和其他政府文書分開保存,在不用時或政府更替時可以銷毀[2]。 自1986年以來, 內閣會議紀要和記錄不包括在30年文件公開規則的公開範圍內。[3]

內閣部長必須遵守內閣團結原則。內閣做出決定後,所有部長在公開場合必須支持此決定並為其辯護,不論該部長自己的看法如何。[4]

現屆內閣[編輯]

前屆內閣是澳大利亞的第73屆內閣,由工黨單獨籌組,並由總理兼工黨黨魁安東尼·阿爾巴尼斯領導,2022年5月23日就職。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來特別國務部長一職改為非內閣部長職位。目前這個職位是內閣職位[5]

艾巴尼斯內閣
職務 部門首長姓名 所屬政黨 所屬議院 任期
內閣部長
總理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工黨(黨魁) 眾議院 2022年5月23日-
副總理
國防部長
李察·馬利士 工黨(副黨魁)
參議院執政黨領袖
外交部長
黃英賢 工黨 參議院
國庫部長 占·查默斯 眾議院
財務部長英語Minister for Finance (Australia)
公共服務部長
聯邦行政會議副主席
琪緹·加拉格 參議院 2022年6月1日-
參議院執政黨副領袖
貿易及旅遊部長
特別國務部長
當·法雷爾英語Don Farrell
眾議院領袖
就業及職場關係部長
藝術部長
東尼·博克 眾議院
衛生及老年護理部長 馬克·畢勒
氣候變化及能源部長 基斯·寶雲
環境及水源部長 塔尼婭·普莉貝絲
基建運輸區域發展及地方政府部長 嘉芙蓮·金
原住民事務部長 蓮達·伯妮
社會服務部長 阿曼達·里斯瓦斯英語Amanda Rishworth
全國殘障保險計劃部長
政府服務部長
標·索頓
律政部長
內閣秘書長
馬克·載夫斯
技能及訓練部長 布蘭登·奧康納
教育部長 積遜·祈雅
房屋部長
露宿者部長
小企業部長
朱莉·柯林斯英語Amanda Rishworth
通訊部長 米歇爾·羅蘭
資源及北澳洲部長 瑪德琳·金英語Madeleine King
漁農及林業部長
緊急管理部長
默里·瓦特英語Murray Watt 參議院
工業和科學部長 艾德·胡悉 眾議院
內政部長
網絡安全部長
克萊爾·奧尼爾


影子內閣[編輯]

和政府內閣相應,國會反對黨黨團成員也組成影子內閣,監督政府部長並用以說服民眾自己是預備政府。通常影子內閣的職位對應政府內閣的部長職位。

聯盟是反對黨時,影子部長職位通常由反對黨領袖(自由黨黨魁)諮詢國家黨黨魁後任命。工黨是反對黨時,通常由議會黨團選舉影子閣員,然後由黨魁(反對黨領袖)分配責任。兩大黨外的小黨時常會針對部長職位指派發言人,但一般不會稱為影子內閣。

全國內閣[編輯]

全國內閣於2020年3月,為了協調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澳大利亞疫情而設,職權也因此與一般意義上的內閣不同。成員包括作為主持人的總理和各州級領導人[6]

參考文獻[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