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燃燒彈轟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5年,美國軍隊向越共陣營投擲汽油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枚德國燃燒彈殘骸。

燃燒彈轟炸是一種軍事戰術,其設計目的是不通過使用大型炸彈的爆炸效應,而是通過使用燃燒裝置引起的火災來破壞目標,通常燃燒彈轟炸戰術是專門針對城市地區所設計。

在常規的戰爭中,任何使用攜帶燃燒裝置武器所引發的火災行為通常都被被認為是「燃燒彈轟炸」。這篇條目是關於空中燃燒彈的軍事戰術;對於非軍事(幾乎是犯罪)行為,請參見縱火

從火藥戰爭時代開始,簡單製作的燃燒彈則被用來摧毀建築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首次使用空中戰略轟炸來打擊敵人的士氣和經濟,例如在大戰期間,德國對倫敦進行的齊柏林飛艇空襲。從1939年初開始,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就遭到日本帝國的轟炸。在納粹德國閃電戰中,倫敦考文垂和許多其他英國城市也遭到了燃燒彈轟炸。從1942年開始,德國大多數城市都遭到了廣泛的燃燒彈轟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六個月里,幾乎所有的日本城市也都遭到了燃燒彈轟炸

這種技術利用了散布小型燃燒彈的作用(可由集束炸彈,如RRAB-3撒布式炸彈來進行作為攜帶裝置)。部分的建築物可能不會受到高爆炸彈的影響,但如果是由燃燒彈造成的火災,就可能會蔓延至相鄰的建築物,並對建築物和人員造成傷害。使用攜帶裝置部屬更多的燃燒彈,這也是對轟炸機炸彈攜帶量的最大化利用。

單獨使用燃燒彈通常不會引發無法控制的火災,其中對打擊目標的建築頂部通常都是採用的不可燃材料,如瓷磚或石板。所以使用攜帶高爆炸彈(附加燃燒彈)的轟炸機,如英國的重磅炸彈,可以輕易炸毀窗戶和屋頂,將建築物內部暴露在燃燒彈中,這樣對打擊的效果會更好。通常,一般常規炸彈進行初步轟炸之後,會有攜帶燃燒彈的轟炸機進行後續轟炸。

戰術

[編輯]
1944年10月15日,對德國不倫瑞克燃燒彈轟炸。
東京大轟炸後,日本平民燒焦的遺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許多英國城市遭到了燃燒彈襲擊。兩次特別引人注目的襲擊分別是1940年11月14日的考文垂大轟炸和1940年12月29日-30日晚上的倫敦閃電戰,這是戰爭期間對倫敦最具破壞性的襲擊,其中大部分是由燃燒彈引發的火災所造成的破壞。在考文垂大轟炸期間,德國人率先進行了幾項戰術上的創新,以改變和影響戰爭期間所有戰略轟炸機的轟炸效率。[1] 這些措施包括:使用帶有電子輔助設備的偵查機進行前期偵查,並在轟炸機轟炸前識別並標記目標;使用高爆炸彈和航空炸彈以及數千枚燃燒彈來摧毀城市。第一梯隊轟炸機投下高爆炸彈,其目的是摧毀公共設施(供水、電網和天然氣幹線),轟炸使公路滿目瘡痍,並形成許多彈坑,使消防車難以到達撲滅因轟炸機轟炸所引發的火災。後續梯隊的轟炸機將高爆炸彈和燃燒彈結合在一起進行第二波次轟炸。這裡面分別有兩種類型的燃燒彈:一種是由鎂和鐵粉製成的,另一種是由汽油混合製成的。高爆炸彈和更大的航空炸彈不僅專門設計成可以阻礙考文垂消防隊撲滅火焰,它們還可以破壞屋頂,使燃燒彈更容易擊穿屋頂並點燃建築。正如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司令亞瑟·哈里斯爵士在戰後所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對轟炸機群的轟炸戰術進行創新,以提高英國皇家空軍對目標的轟炸集中度,並壓制德國中將約瑟夫卡姆胡伯建立的的夜間空中防禦體系。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高密度的炸彈量投放到目標上的戰術現成為英國皇家空軍的標準,因為它比長時間的間斷轟炸更加有效,這也是英國在不列顛戰役中吸取到的教訓。例如,在1940年11月14日-15日晚上的考文垂大轟炸中,515架德國空軍轟炸機(許多轟炸機對考文垂進行了多次飛行)在持續10小時以上的時間內投擲了大量炸彈。相比之下,在1945年2月13日-14日夜晚,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的兩股主力部隊對德累斯頓進行了更具破壞性的襲擊,其中包括22:14時分投放的炸彈,254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外除了一架在22:22時分投放炸彈,其餘所有轟炸機都在兩分鐘內投放了炸彈。第二波529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在01:21至01:45之間投擲了所有炸彈。這意味着,在第一次突襲中,平均每半秒有一架蘭開斯特轟炸機投下一整批炸彈,在第二次更大的空襲中,涉及一架以上的皇家空軍轟炸機組,平均每三秒鐘就投擲一整批炸彈。

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只在歐洲上空精確轟炸目標。例如,1945年2月14日中午左右,316架B-17飛行堡壘在一次後續空襲中轟炸德累斯頓,因為雲層浮動的關係,後續到來的轟炸機使用H2X雷達進行了定位轟炸。[2] 德累斯頓大轟炸中使用的炸彈組合配額大約有40%是燃燒彈,更接近英國皇家空軍對城市破壞的炸彈組合配額,而不是美國人在精確轟炸中通常使用的炸彈配額[3] ,當美國陸軍航空隊預計轟炸目標上空會出現多雲天氣時,通常就會採用這種炸彈轟炸配額。[4]

在對日本的空襲中,美國陸軍航空隊放棄了以前在歐洲使用過的精確轟炸方法,採取了飽和轟炸方法,利用燃燒彈對日本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打擊。[5] 1945年2月4日,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首次對神戶進行了燃燒彈轟炸,69架B-29飛機在海拔24,500至27,000英尺(7,500至8,200米)的高空飛越城市,投下了152噸燃燒彈和14噸破片炸彈炸毀約57.4英畝(23.2公頃)的城市。下一次轟炸襲擊是在2月25日對東京的白天高空燃燒彈轟炸,當時172架B-29投下了453.7噸(其中大部分是燃燒彈),摧毀了大約643英畝(260公頃)被白雪覆蓋的城市。3月9日-10日夜晚,279架B-29轟炸機再次空襲東京,1665噸燃燒彈從5000英尺-9000英尺(1500至2700米)不等的高度投下,[6] 這次的空襲主要使用夜間低高度戰術飽和轟炸,同時將敵軍的戰鬥機和炮兵防禦的效率降到最低。500磅(230千克)的E-46集束炸彈在2500英尺(760米)的高度釋放了大量38M-69燃燒彈,並有少量的M-47燃燒彈:M-47是一個100磅(45千克)的膠狀汽油白磷彈,在撞擊後點燃。在空襲的前兩個小時,226架攻擊型戰鬥機及81%的戰機均投下了炸彈,摧毀了整個城市的消防系統。[7] 首先對以碼頭為X型標記中心的港口和附近的東京工廠投下大量炸彈;後續的轟炸僅僅只攻擊這個燃燒X型標記中心附近的目標。大約15.8平方英里(4090公頃)的城市被摧毀,據估計有10萬人直接死於這場燃燒彈空襲,超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死亡人數。[8] 這次空襲之後,美國陸軍航空隊繼續對日本城市進行低空燃燒彈轟炸,平均摧毀了64個城市建成面積的40%。[9]

流行文化

[編輯]
  • 1967年的半自傳短篇小說《螢火蟲之墓》講述了神戶大轟炸,小說最終在1988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 歷史奇幻小說《帝都物語》(TeitoMonogatari)的中間部分,則是講述了日本遭到盟軍的燃燒彈轟炸。小說的這一部分最終被改編成電影《東京:最後的戰爭》。
  • 庫爾特·馮內古特的科幻小說《第五號屠宰場》部分基於他在德累斯頓大轟炸的個人經歷。
  • 喬納森·薩弗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撰寫的小說《特別響,非常近》,其中包含了有關德累斯頓大轟炸的內容描述。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Taylor, Fredrick; Dresden Tuesday 13 February 1945, Pub Bloomsbury (First Pub 2004, Paper Back 2005). ISBN 0-7475-7084-1. Page 118
  2. ^ Davis p.504
  3. ^ Taylor p. 366. Taylor compares this 40% mix with the raid on Berlin on 3 February where the ratio was 10% incendiaries
  4. ^ Davis pp. 425,504
  5. ^ Bradley, F.J. No Strategic Targets Left. Paducah, Kentucky: Turner Publishing. 1999: 33 [2019-06-21]. ISBN 9781563114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6. ^ 存档副本. [2019-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2). 
  7. ^ Bradley 1999, pp. 34–35.
  8.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reeman Dyson. Part I: A Failure of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Review, November 1, 2006, MIT
  9. ^ Fagg, John E. Craven, Wesley Frank , 編. Aviation Engineers.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olume VII.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751 [2019-06-21]. OCLC 2225650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