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艾聽豪森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廷豪森效應(英語:Ettingshausen effect)[1]有如下兩個:

  • 一個為由於熱電轉換產生愛廷豪森-能斯特效應;
  • 另一個為由於電熱轉換產生的能斯特-愛廷豪森效應。

這兩個效應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愛廷豪森和他的博士學生能斯特於1886年在研究霍爾效應時發現的。

  1. 愛廷豪森-能斯特效應:有溫度梯度的金屬或半導體,在垂直溫度梯度方向加磁場時;則在與磁場和溫度梯度所形成的平面垂直的方向產生電流。
    這是由於溫度梯度使溫度高的一端的電荷載體的運動速度高,要向低的方向遷移;但受到磁場的絡倫茲力作用而形成的電流。
  2. 能斯特-愛廷豪森效應:通有電流的金屬或半導體,受到垂直電流方向磁場作用時,則在垂直於磁場和電流所形成的平面方向出現溫度梯度。
    這是由於電荷載體在磁場中運動,受到磁場洛倫茲力的作用,使部份電荷載體向垂直電流和磁場平面方向運動,衝擊點陣發熱而造成的溫度梯度。

參考文獻[編輯]

  1. ^ V.Ettingshausen,A;Nernst,W.(1886).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265(10):34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