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清真寺
39°53′50″N 116°25′25″E / 39.897107°N 116.4235616°E
花市清真寺 | |
---|---|
北京市崇文區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西花市大街80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1-? |
認定時間 | 1984年1月 |
花市清真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花市大街80號,是北京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1][2]
歷史
[編輯]花市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永樂永樂十二年(1414年)到永樂十三年(1415年)。該寺所存石刻記載,明朝、清朝該寺多次重修,其中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重修規模較大。雍正七年(1729年),賜該寺御碑,並建碑亭一座。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因附近地區失火殃及該寺,故再次重修該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修。[1]
寺內現存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裕親王所書「清真」木匾,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真一無二」牌匾,分別懸於大殿敞廳兩側牆壁。寺內還有雍正七年(1729年)御賜碑,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禮拜寺碑記》。[1]
辛亥革命後,宋教仁、蔡元培等人常在此議事,支持孫中山「五族共和,振興中華」,反對袁世凱復辟。1912年7月7日,中國回教俱進會在該寺成立。[1]文化大革命時期,該寺被關閉,大殿等建築受到破壞。[2]
粉碎「四人幫」後,為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北京市及崇文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對該寺開展歸還移交。起初先接收了原來臨街的水房子舊址,簡單修繕後成立回民沐浴殯葬服務所。1981年政府促使原占用該寺的單位陸續搬遷,並組織阿訇、鄉老成立花市清真寺修繕小組,政府撥款整修,本着「注重實用、精簡節約」的精神,對大殿不施彩繪,僅清刷露出原有的彩繪。1981年11月13日,已關閉15年的花市清真寺恢復主麻日聚禮。1982年起,遵照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章程,在崇文區人民政府關懷下,崇文區成立伊協小組.選出鄉老管理並進一步整修花市清真寺。開工後除油飾大殿內的剝蝕處外,還新建大門、二門,油飾了南北講堂,綠化庭院。保護裝幀了裕親王「清真」匾,重新油漆了清朝馬新貽「潔淨精微」匾、中華民國時期的「清真無二」匾。[2]
1984年,花市清真寺被列為崇文區文物保護單位。崇文區伊斯蘭教協會設於該寺。[1]
建築
[編輯]該寺東起南羊市口街,西到浴池胡同,北到西花市大街,南到手帕胡同。該寺坐西朝東,正門在南羊市口街內。
- 禮拜大殿:寺中最大的建築,坐西朝東,前有敞廳3間,進深4層,殿頂卷棚勾連搭聯接,殿內左右有兩列柱子,第四層殿頂有八角亭,殿左右牆上原有古蘭經經文,今已剝落。據傳,殿內柁木可避鳥雀,故稱「孔雀木」。
- 碑亭:禮拜大殿對面有上諭碑亭一座,綠琉璃重檐歇山頂,原藏雍正帝御碑,現碑已被移出。
- 敬古堂
- 沐浴室
- 尋月台:已拆除
- 經房
- 住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