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聯國土防空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Войска ПВО

國土防空軍
勛標
存在時期1948年至1991年
國家或地區 蘇聯
功能國土防空
紀念日12月17日

國土防空軍(俄語:Войска ПВО)是蘇聯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驗教訓,於1948年組建的擔負國土防空任務的軍種。基於防空的重視,在蘇聯五大軍種中排在戰略火箭軍陸軍之後。基層部隊平時行政管理由所在大軍區負責,作戰指揮受最高統帥部與國土防空軍總司令部領導。

歷史

[編輯]

1927年,蘇聯工農紅軍總參謀部組建了防空處。該處在1930年被改組為工農紅軍總參謀部第六局,負責防空。1932年5月,總參謀部第六局被改組為工農紅軍防空局,直接隸屬於蘇聯人民委員會國防人民委員部。

1932年蘇軍組建第一批高炮師。1937年為了組織莫斯科列寧格勒巴庫的對空防禦組建了軍級建制的防空軍,而在其他大城市(基輔明斯克敖德薩巴統等)組建了防空師和獨立防空旅。

1939年,防空部隊對空監測通報通信部隊開始裝備蘇聯第一批國產雷達——RUS-1和RUS-2。

1940年在工農紅軍防空局升級為工農紅軍防空總局。

1941年2月,蘇聯按當時各大軍區的界線劃分為13個防空區,隸屬於軍區司令與工農紅軍防空總局雙重指揮,軍區司令員助理兼任防空區司令,但莫斯科防空區與列寧格勒防空區的司令分別由防空第1軍和防空第2軍軍長兼任。其中9個重要的防空區又劃分出36個旅級防空分區,防空分區則由防空站組成。防空軍、防空師和獨立防空旅負責大城市和其它重要目標。擔負防空任務的殲擊航空兵部隊仍隸屬於各軍區空軍司令員指揮。防空部隊的防空師與陸軍的高射炮兵師作戰性質相同,但任務與編制不同,裝備更重型更複雜。防空師一般編成為2個中口徑高射炮兵團、1個小口徑高射炮兵營、1個高射機槍團、1個探照燈團、1個攔阻氣球營、1個對空情報團等,編制裝備有120門中徑高射炮、12門小口徑高射炮、141挺高射機槍、144部探照燈和81個攔阻氣球。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有13個防空區,隸屬於各大軍區。中央領率機關為工農紅軍防空總局。共擁有3659門高射炮(其中330門小口徑高射炮)、1500具探照燈、850個攔阻氣球、40個殲擊航空兵團約1500架殲擊機。

戰爭爆發後,蘇聯國防委員會採取緊急措施加強了對莫斯科、列寧格勒高爾基市雅羅斯拉夫爾等工業區、以及伏爾加河上戰略橋梁的防空掩護。

莫斯科的防空由防空第1軍(轄19個獨立高炮團、高射機槍團和探照燈團,13個獨立高射炮兵營和其他部隊)與歸防空第1軍指揮的防空殲擊航空兵第6軍(轄11個殲擊機團,後增加到23個殲擊機團)擔負。共有殲擊機602架,中口徑高炮796門,小口徑高炮248門,高射機槍336挺,探照燈站618座,攔阻氣球站124座,部署於莫斯科周邊距市中心縱深250公里範圍內。在嚴密的空防組織與火力下,1941年7月22日至1941年12月5日的莫斯科對空防禦作戰中,德軍空襲莫斯科的飛機122批7146架次,只有2.6%的229架次能進入市區上空。在空中擊落德機378架,防空殲擊航空第6兵軍在莫斯科會戰中突擊敵方機場擊毀敵機567架,還摧毀敵方坦克裝甲車450輛,汽車5000台。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節斯大林紅場公開檢閱了開赴莫斯科郊外前線的野戰部隊。

1941年11月9日,根據戰爭爆發4個多月防空作戰的教訓,蘇聯國防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加強和鞏固國土防空的第874號命令,對防空部隊體製做了較大改組。把原來各方面軍或軍區領導防空區的以「塊」為主的體制改為由新設立的蘇聯工農紅軍國土防空部隊司令員垂直領導指揮防空區的以「條」為主的體制。米哈伊爾·斯捷潘諾維奇·格羅馬金少將擔任國土防空部隊司令員。國土防空和軍隊野戰防空明確分開。建立了國土防空部隊軍事委員會、國土防空部隊司令部、國土防空部隊殲擊航空兵指揮部和國土防空部隊高射炮兵指揮部。擔負國土防空任務殲擊航空兵部隊不再隸屬於各方面軍或軍區空軍司令員。在歐洲部分的防空區改編為2個軍級的莫斯科防空區和列寧格勒防空區以及13個師級防空區(後又增加3個)。

1942年4月5日,隨着國土防空部隊集中運用其兵力兵器的規模擴大,在莫斯科軍級防空地域的基礎上組建了莫斯科防空方面軍。同時還組建了列寧格勒防空集團軍巴庫防空集團軍。一些師級防空區改編為軍級防空區。

1943年6月,取消了蘇聯工農紅軍國土防空部隊司令員職位,國土防空部隊由陸軍炮兵司令員領導。在陸軍炮兵司令部下新設立國土防空部隊中心司令部、殲擊航空兵中心司令部和對空情報中心哨。實際上二戰時蘇聯陸軍炮兵規模龐大、作戰與勤務保障浩繁,炮兵司令員根本沒有精力過問國土防空部隊事務。保留原來的遠東防空區、後貝爾防空區和中亞防空區分別劃歸遠東方面軍後貝加爾軍區中亞軍區領導。列寧格勒防空集團軍和拉多加湖防空區的作戰指揮仍由列寧格勒方面軍負責。以阿爾漢格爾斯克科斯特羅馬克拉斯諾達爾索契連線為分界線,將防空部隊劃為西防空方面軍東防空方面軍。西防空方面軍負責前線的淺近後方的防空,編成較大,下轄由莫斯科防空方面軍改編的莫斯科特別防空集團軍、防空殲擊航空兵第1集團軍、11個軍級或師級防空區、14個殲擊航空兵兵團。東防空方面軍負責蘇聯大後方防空,包括了新組建的外高加索防空區、7個軍級或師級防空區、8個殲擊航空兵兵團。

1944年7月,蘇德戰場的戰線推出蘇聯國土以外。蘇軍調整了國土防空部隊的組織結構,組建了一批新的防空軍、師和旅。西防空方面軍東防空方面軍被拆散。新組建了一批防空方面軍:

  • 北防空方面軍:1944年3月29日組建,從北冰洋到古比雪夫市庫爾斯克盧茨克一線以北的區域。轄莫斯科特別防空集團軍、防空殲擊航空兵第1集團軍、12個獨立殲擊航空兵師、3個防空軍、7個防空師和1個獨立防空旅。有殲擊機1150架,中口徑高射炮3300門,小口徑高射炮2300門,高射機槍2750挺,對空探照燈約1700部,攔阻氣球1650個。任務是保衛蘇聯中部工業區、莫斯科、摩爾曼斯克、西方向和西北方向各方面軍的交通線等。1944年12月2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把北防空方面軍改編為西防空方面軍(第二次組建),並把它的一部分部隊編人中央防空方面軍。
  • 南防空方面軍:1944年3月29日組建,編有7個防空軍、3個獨立防空師、2個殲擊航空兵軍、7個獨立殲擊航空兵師。有殲擊機917架、中口徑高射炮2395門、小口徑高射炮1951門、探照燈860具、攔阻氣球206個。1941年12月2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南防空方面軍改編為西南防空方面軍。
  • 外高加索防空方面軍:1944年4月在外高加索防空區基礎上組建。編有巴庫防空集團軍、1個獨立防空師、2個獨立防空旅、1個殲擊航空兵軍、1個獨立殲擊航空兵師。
  • 西防空方面軍:1944年12月24日第2次組建,轄第1、第2、第3、第4、第5、第13、第14防空軍;獨立第77、第78、第79、第80、第82、第84、第90防空師;獨立第16防空旅;獨立第86、87、88防空裝甲列車;8個防空殲擊航空兵師。
  • 西南防空方面軍:1944年12月2日由南防空方面軍改稱,轄轄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防空軍;獨立第85、第86、第87、第88防空師;殲擊航空兵第127、第141、第310師;其它獨立團、營等。
  • 中央防空方面軍:1944年12月2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決定在莫斯科特別防空集團軍的基礎上組建。國土後方的所有防空兵團都被編入該方面軍。

1944年7月這次防空部隊大改組,軍級防空區、師級防空區相應改編為防空軍和防空師。防空集團軍、防空軍一般都編制了殲擊航空兵師、團。 防空師主要是由高炮、高機、探照及與其它勤務保障分隊組成。

為了對日本關東軍作戰,1945年蘇軍在遠東地區組建了沿海防空集團軍阿穆爾河沿岸防空集團軍後貝加爾防空集團軍,分別隸屬於遠東第一方面軍遠東第二方面軍後貝加爾方面軍

蘇德戰爭中,國土防空部隊有超過8萬名官兵因戰功卓著被授予勳章和獎章,有92名官兵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蘇德戰爭時期,防空部隊的高射炮兵部隊裡20%以上的成員是女軍人。著名蘇德戰爭軍事題材中篇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就是寫防衛列寧格勒-摩爾曼斯克基洛夫鐵路171會讓站的高射機槍排的5名女兵,在華斯科夫大士(蘇軍到1972年才設置准尉軍銜)率領下,與一支要秘密潛入炸毀鐵路的德軍空降兵分隊作戰而全部犧牲的故事。

1946年2月在陸軍炮兵司令員領導下重新設立了國土防空部隊司令職務。

1948年正式確立國土防空部隊作為獨立兵種,擔負非邊境地區的內陸地區的防空。組建了12個防空區,取代了戰後初期的4個防空軍區。在各邊境軍區和艦隊組建了邊境防空區,由各軍區和艦隊管理指揮。邊境防空區效果不佳,因此改編為「邊境線空中防禦」,由空軍總司令領導,空軍第一副總司令兼任邊境線空中防禦部隊司令。

1953年6月,隸屬於空軍總司令的邊境線空中防禦司令部被解散。邊境線空中防禦的一部分兵力轉隸各軍區和艦隊,一部分轉隸國土防空部隊。

1954年5月27日,國土防空部隊從一個獨立兵種升格為軍種——國土防空軍。轄各防空軍團(軍區、集團軍)和兵團(軍、師)。各軍區殲擊航空兵在作戰上歸新的國土防空軍指揮。L·A·戈沃羅夫元帥被任命為國土防空軍第一任總司令。

1955年, 莫斯科防空系統開始裝備S-25防空導彈系統。

1955–1956年,開始裝備用於探測低空目標的P-15「小路」米波值班雷達和P-12 「葉尼塞河」米波警戒雷達。

1957年,國土防空軍開始裝備S-75中程防空導彈系統。

1960年3月,所有防空集團軍、防空師,從地名番號改為數字番號。

1961年,第二代殲擊機和空空導彈攔截系統——蘇-9(1959年)、蘇-11-98(1961年)、蘇-15-98、圖-128-S4和雅克-28(1965年)取代了第一代殲擊機——米格-15、米格-7和雅克-25。

1961年,完成了S-125近程低空防空導彈系統的研製

針對美國戰略轟炸機從北冰洋方向對蘇聯的威脅的增大,國土防空軍對北方方向部署了的「盾牌」防空系統。

1967年2月列裝S-200防空導彈系統。這是蘇聯第一種主動制導的地空導彈。至此裝備了一整套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防禦體系。

1970年換裝第三代殲擊機——米格-23P和米格-25PD。

1970年代,導彈-空間防禦部隊的兵力和裝備被編入國土防空軍。整合了導彈襲擊預警系統、空間監視系統、反導和反衛星防禦系統。導彈襲擊預警系統於1976年正式擔負戰鬥值班,它包括指揮所、6個預警樞紐(「第聶伯河」雷達)和US-K太空梯隊。1978年裝備了A-135M改進型莫斯科導彈防禦系統,它包括「頓河-2N」雷達、指令-計算所和兩種反導導彈。1978年11月裝備了IS-M反衛星系統。

1979年起開始裝備全新的S-300P防空導彈系統。

1979年12月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決議,國土重新被分成邊境地區和內陸區域。邊境地區的巴庫防空軍區和5個獨立防空集團軍(明斯克列寧格勒基輔阿爾漢格爾斯克哈巴羅夫斯克)被解散。殲擊航空兵團被從這些兵團中取消並轉隸軍區空軍。

1980年代第四代殲擊機——米格-31(1981年)、米格-29(1983年)和蘇-27(1984年)開始裝備部隊。

1986年1月24日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決定在邊境軍區恢復了5個以前的防空軍團,重新直接隸屬於防空軍總司令。取代巴庫防空軍區組建了參謀部在第比利斯的獨立防空集團軍

由於防空部隊作戰行動爭分奪秒、戰機稍縱即逝,戰役、戰役戰術、戰術3個層次的指揮所裝備了自動化綜合系統。戰役指揮所裝備了「金剛石」型自動化綜合設備。戰役戰術指揮所裝備了「光線-1」和「光線-2」自動化指揮系統。各兵種兵團和部隊的戰術級指揮所裝備了「謝涅日」、「矢量-2」、「貝加爾」、「邊界-1」、「田野」和AKUP-1型自動化綜合設備。

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國土防空軍的主要人員裝備。1997年7月,國土防空軍作為一個軍種被撤消,防空兵力轉隸空軍,導彈-空間防禦部隊轉隸戰略火箭軍,後來轉隸新組建的空天防禦部隊。空天防禦部隊自2011年12月1日起開始擔負戰鬥值班。

組織結構

[編輯]
  • 國土防空軍總司令
    • 國土防空軍軍事委員會
    • 司令部
    • 政治部
    • 後勤部
    • 防空火箭司令部
    • 殲擊航空兵司令部
    • 雷達兵司令部
    • 無線電技術兵司令部
    • 工程兵司令部
    • 化學兵司令部
    • 通信兵司令部
    • 修理技術部隊
    • 莫斯科防空區
    • 明斯克第2防空集團軍(西部防空區)1980年3月15日撤銷,部隊轉隸白俄羅斯軍區。1986年4月恢復。1992年6月1日歸屬白俄羅斯軍隊
      • 第11防空軍(巴拉諾維奇防空分區)
      • 第27防空軍(里加防空分區)駐拉脫維亞立陶宛。1980年4月轉隸波羅的海軍區。
      • 第28防空軍(利沃夫防空分區)1954年9月22日組建利沃夫防空軍,隸屬喀爾巴阡防空區。1960年5月改名第28防空軍,改隸基輔第8防空集團軍。1980年4月轉隸喀爾巴阡軍區。1986年3月轉隸第2防空集團軍。1992年1月24日轉隸第8防空集團軍。
      • 第3防空師(加里寧格勒州波羅的茨克)1977年11月18日撤銷。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第4防空集團軍(烏拉爾防空區)1960年組建。1994年12月改編為第5防空軍。2001年6月1日改編為空軍與防空軍第5集團軍。2009年改編為第8天防旅。
      • 第19防空軍(車里雅賓斯克防空分區)
      • 第20防空軍(彼爾姆防空分區)
      • 第28防空師(古比雪夫)1960年4月組建獨立第25防空軍。1963年縮編為第28防空師,轉隸第4防空集團軍。駐伏爾加河中游各州。
    • 列寧格勒第6防空集團軍(列寧格勒防空區)1959年4月組建。1980年4月撤銷,部隊轉隸給列寧格勒軍區。1986年3月,由第18防空軍改編重建第6防空集團軍。
      • 第18防空軍(列寧格勒)1960年3月組建,1986年3月改編為第6防空集團軍
      • 第27防空軍(里加防空分區) 1960年3月組建,隸屬於明斯克第2防空集團軍。1980年4月轉隸波羅的海軍區。1986年3月轉隸第6防空集團軍。1994年撤銷。駐拉脫維亞、立陶宛。
      • 第54防空軍(加特契納防空分區)2009年改編為第2防天旅
      • 第14防空師(塔林防空分區)駐愛沙尼亞。1994年6月撤銷。
    • 基輔第8防空集團軍(西南防空區)1992年6月1日編入烏克蘭軍隊
      • 第12防空軍(羅斯托夫防空分區)駐防羅斯托夫州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1980年3月15日由巴庫防空區轉隸第8防空集團軍。1986年3月隸屬第19防空集團軍。
      • 第28防空軍(利沃夫防空分區)1954年9月22日組建利沃夫防空軍,隸屬喀爾巴阡防空區。1960年5月改名第28防空軍,改隸基輔第8防空集團軍。1980年4月轉隸喀爾巴阡軍區。1986年3月轉隸第2防空集團軍。1992年1月24日轉隸第8防空集團軍。
      • 第11防空師/第49防空軍(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防空分區)1986年3月15日第9、第11防空師合編為第49防空軍。1988年6月1日縮編為第11防空師。1989年6月15日,第11、第19防空師合編為第49防空軍。
      • 第21防空師/第60防空軍(敖德薩防空分區)1980年3月至1986年3月轉隸敖德薩軍區。1989年6月15日,第1、第21防空師合編為第60防空軍。
      • 第1防空師(塞瓦斯托波爾)1980年3月至1986年3月轉隸敖德薩軍區。1989年6月15日,第1、第21防空師合編為第60防空軍。
      • 第9防空師(哈爾科夫)1986年3月15日第9、第11防空師合編為第49防空軍。
      • 第19防空師(基輔防空分區)駐基輔州瓦西里基夫.1989年6月15日,第11、第19防空師合編為第49防空軍。
    • 阿爾漢格爾斯克第10防空集團軍(1960年3月由北方防空集團軍改稱第10防空集團軍)
      • 第21防空軍(軍部位於北莫爾斯克。1960年3月21日由北方防空軍改稱第21防空軍)轄航空兵近衛第174、第431、第941團,防空導彈第39、第42、近衛第116、第224團、防空導彈第864團。
        •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於1978年4月20日在蘇聯摩爾曼斯克州境內被航空兵第431團波索夫大尉的蘇-15戰鬥機擊中、迫降。
        • 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軍602號P-3B海上偵察巡邏機巴倫支海上空遭到了航空兵第941團瓦西里・辛巴爾(Vasiliy Tsymbal)大尉駕駛的36號蘇-27戰鬥機用垂尾頂端劃開了挪威軍機的1號發動機。被稱為巴倫支海上的開膛手
      • 第4防空師(位於新地島別盧希亞古巴,保衛新地島中央核試驗靶場)轄航空兵近衛第72、第991團、防空導彈第406旅
      • 第5防空師(位於卡累利阿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彼得羅扎沃茨克
      • 第23防空師/第22防空軍(阿爾漢格爾斯克防空分區,1993-1994年短暫改稱第22防空軍)
    • 哈巴羅夫斯克防空第11集團軍(遠東防空區 )
      • 第8防空軍(共青城防空分區)轄航空兵第41、第60、第301、第302團,防空導彈第109、第118、第192旅,防空導彈第1251團。部隊駐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哈巴羅夫斯克蘇維埃港馬加丹
      • 第23防空軍(駐符拉迪沃斯托克)1956年組建濱海防空軍,1960年4月改稱第23防空軍。轄殲擊航空兵近衛第22、第47、第530、第821團, 防空導彈第88、第130旅,防空導彈第639、第749、第1133團。
        • 1976年9月6日,第530殲擊航空兵團飛行副大隊長維克多·別連科上尉,駕駛米格-25截擊機,從濱海邊疆區丘谷耶夫卡機場起飛,叛逃日本北海道.
      • 第6防空師(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防空分區)
      • 第24防空師(師部駐南薩哈林斯克)轄航空兵第308、第528、第777團,防空導彈第140、第752、第891團。駐防庫頁島澤捉島
        • 1983年9月1日大韓航空007號班機在庫頁島西南公海被航空兵第777團(1980-1986年隸屬於遠東軍區空軍殲擊航空兵第40師,師部駐薩哈林州多林斯克空軍基地)少校飛行員Genadi Osipovich駕駛的蘇-15截擊機擊落。
        • 擇捉島上的海燕機場,前沿部署一個截擊機航空團。七十年代是截擊航空兵第387團,裝備米格-21。1983年4月起是截擊航空兵地40師第41團,裝備米格-23ML,1990年起換裝米格-23MLD,1994年5月調防。該團從1986年起隸屬於第24防空師,從1990年起隸屬於第72防空軍。
      • 第25防空師(楚科奇自治區)
      • 第29防空師(師部駐阿穆爾州別洛戈爾斯克)駐防阿穆爾州
    • 塔什干第12防空集團軍(中亞防空區)
    • 西伯利亞第14防空集團軍。機關駐新西伯利亞。現為俄羅斯空軍與防空軍第14集團軍。
      • 第20防空師/第38防空軍/第41防空師(新西伯利亞防空分區)1960年4月組建;1980年4月改編為第38防空軍。1994年改編為第41防空師。2009年改編為第9防天旅(Aerospace Defence)。1980年轄1個殲擊機團、2個防空導彈旅、7個防空導彈團、2個雷達旅。駐防新西伯利亞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托木斯克州、克麥羅沃州、阿爾泰邊疆區
      • 第26防空師/第39防空軍/第94防空師(伊爾庫茨克防空分區)1960年4月組建,1980年4月改編為第39防空軍,1988年2月改編為第94防空師,1998年併入近衛第50防空軍縮編為近衛第26防空師。
      • 近衛第50防空軍(後貝加爾防空區)1986年2月2日由駐外蒙古的近衛第16防空師與駐外貝加爾的第33防空師合編組建。1998年12月1日改編為近衛第26防空師。2009年改編為近衛第10防天旅。
      • 第56防空軍(塞米巴拉金斯克防空分區)1980年4月組建,隸屬於中亞軍區。1986年3月轉隸第14防空集團軍。1994年撤銷。駐防東北哈薩克鄂木斯克州
      • 第22防空師(諾里爾斯克防空分區)
    • 巴庫防空區/外高加索第19防空集團軍(駐第比利斯):1954年6月以巴庫防空地域為基礎組建。前身為1920年代後半期起,巴庫地域由專門組建的第三防空軍掩護。蘇德戰爭及戰後,先後由外高加索防空地區(1941-1944年)、外高加索防空方面軍(1944-1945年)、巴庫防空集團軍(1944年前屬外高加索防空地區,後屬外高加索防空方面軍,1945年起為獨立集團軍)和巴庫防空地域(1948-1954年)擔負防空任務。1975年4月30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授予巴庫防空區紅旗勳章。1980年4月,巴庫防空區撤銷,所屬部隊轉隸外高加索軍區。1986年4月恢復為第19防空集團軍,1992年10月解體。
      • 第12防空軍(羅斯托夫防空分區)駐防羅斯托夫州、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1980年至1986年隸屬於基輔第8防空集團軍。
      • 第14防空軍/第96防空師(第比利斯防空分區)1986年組建,1988年2月1日縮編。
      • 第15防空軍/紅旗第97防空師(巴庫防空分區)1986年組建,1988年2月1日縮編。
      • 第10防空師(伏爾加格勒防空分區)駐防伏爾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北高加索
      • 近衛第16防空師:駐防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1980年調防外蒙古

歷任總司令

[編輯]
  • 1940年-1952年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蘇聯元帥
  • 1952年-1953年 尼古拉·尼基福羅維奇·納戈爾內上將
  • 1953年-1954年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空軍主帥
  • 1954年-1955年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維奇·戈沃羅夫蘇聯元帥
  • 1955年-1962年 謝爾溫·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蘇聯元帥
  • 1962年-1966年 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蘇傑茨空軍元帥
  • 1966年-1978年 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巴季茨基蘇聯元帥
  • 1978年-1987年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空軍元帥
  • 1987年-1991年 伊萬·莫伊謝耶維奇·特列季亞克大將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