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虎溪岩稜層洞摩崖石刻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虎溪岩稜層洞摩崖石刻群
稜層洞及岩石主體
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虎溪社區虎溪岩路5號虎溪岩寺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明至民國
認定時間1984年12月

虎溪岩ㄌㄥˊ層洞摩崖石刻群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開元街道虎溪社區虎溪岩「稜層洞」旁,1982年列入廈門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寺內岩間計有明代民國時期的摩崖石刻約60處,重要石刻則集中於稜層洞一帶,計20處[3],以林懋時、南居益、何喬遠、鄧會、黃日紀等題刻最為著名[4]

歷史[編輯]

虎溪岩位於玉屏山麓,在廈門城老市區「東二里多路」[5]。傳此地舊時有一石洞,洞中有虎,故名虎洞,洞下有流水匯成小溪,故稱虎溪。山上林木蓊鬱,岩壑幽邃,怪石嶙峋,鳴泉清澈[6]。山巔另一側即為白鹿洞。在廈門話中,岩(白話字giâm)作地名可指山中的寺廟,也可作為山的通名[7]

虎溪岩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當時廈門有名士林懋時,愛石成癖,自稱「石痴」,見此山巉岩聳立,親自如山開鑿洞穴,鑿建成山背的「白鹿洞」和山前的「稜層室」及「摹天洞」,並親自書刻「稜層」及「摹天」四個大字[6]。後有名士池顯方建造寺廟,名「玉屏寺」。寺廟毀於明末清初的戰亂[6][8]。清康熙四十年(1700年),福建水師提督吳英重建。清時已經有題刻數十處[9]

清代以降,廈門逐漸形成「大八景」「小八景」及「景外景」共二十四處山石景點[9]。虎溪岩的「虎溪夜月」名列大八景中。石室里塑有一虎,吊睛白額,由伏虎羅漢趙乾馴養,因而又稱「伏虎洞」。每逢農曆十五,滿月東升,月光照進伏虎洞,正好照在老虎頭上,雙目炯炯,形欲奔躍而起,十分神威[10]。也有說法是,每當三五之夜,登岩遠矚,皓月一輪高懸,無痕藍天,光薄大千,平野有物皆白。景色清絕,故有「虎溪夜月」之稱[11]

內容[編輯]

標註「□」的為無法識別的字,劃下劃線為缺失仍可辨別的字。以下列出的石刻以落款年代排序。

市級文物點[編輯]

市級文物「虎溪岩稜層洞摩崖石刻群」,共分「稜層洞」岩體石刻及洞口左側岩體石刻兩部分。

稜層洞岩體石刻
序號 題者 正文及題款 年代 說明 圖片
明及南明(共5處)
1 林懋時 稜層 左側行楷直行款識

「萬曆丙辰春林懋時書並手鐫」

萬曆丙辰年(1616年) 楷書橫題,每個字約1米見方。是虎溪岩最大的單字題刻[3]

林懋時即林烈宇,明代廈門人,同宋米芾一樣嗜石之癖。他見此山萬石崢嶸,洞穴玲瓏,遂「躬自饞剔」,並捐資開拓山岩,清理「稜層石室」等景觀,同時自書自刻「稜層」兩字於洞口岩壁上。

2 南居益等詩刻,系南居益、謝弘儀及陳文暘三人行楷直題的五言律詩各二首。均刻於同一字幅內。字幅高約1.80米,寬約2.40米。部分殘損,字跡不清。
南居益 海濱環島嶼,

歷歷顧蓬瀛。

獨此諸天界,

偏餘十地清。

□山人貌佛,

疊石鬼有靈。

有客營精舍,

超然出世情。


𢙼爾文超悟,

棲神□樹林。

雨花生夢筆,

仙客濯□襟。

天外南溟水,

風前北闕心。

由來厭世者,

多向此中尋。

首行詩題為「玉屏僧舍訪池直夫讀書處」

末行署款「關中南居益」

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 位於字幅右側。

南居益,字思受。陝西滑南人,明萬曆年間進土,天啟三年(1623年)福建巡撫,曾在廈門沿海指揮抗荷鬥爭。

謝弘儀 玉屏誰洗出,

峩崇瞰稗瀛。

不□鳴深竅,

其如洞壑清。

依人山□□,

聽法石俱靈。

一自逢青眼,

相過倍有情。

此中結真契,

攜笈至□林。

夜月僧寮課,

春雲靜侶襟。

看山明俗眼,

觀海浴文心。

□美皆如是,

當前不解尋。

詩題為「次南中丞韻」

末行署款「會稽謝弘儀」

居字幅之中。
陳文暘 亘海稱茲勝,

憑高接大瀛。

蜃樓時見幻,

□骨夢幽清。

岩與學俱邃,

地因人乃靈。

異書藏洞壑,

應謝主人情。

岩□拂層結,

深坐擬長林。

潮月初窺案,

江風數上襟。

香曇浮白眼,

甘露沃玄心。

更有桃源路,

天門直可尋。

末行署歉「霞城陳文暘」 位於字幅左側。
3 何喬遠 卓地非凡石,

干霄盡峻峰。

哲人開慧竅,

神秘吐靈蹤。

月色明鮫宅,

天風散雉墉。

幽期來信宿,

新木挹高榕。


眾石黑如漆,

子云來守玄。

竹書窮日月,

地紀劃山川。

樹老磯終古,

令之嶺尚懸。

勛名成遂後,

還到草堂前。

詩題為「奉題池直夫先生讀書山舍二首」

末行署款「天啟乙丑長至,鏡芝何喬遠書」

天啟乙丑年(1625年) 行書直題五言律詩二首,字幅高2.20米,寬1.60米。

何喬遠(1558年-1631年),字稚孝,號菲莪,福建晉江人,明萬曆年間進士,著名的地方史學家,著有《名山藏》《閩書》等。

令之,即薛令之,為晚唐文士,其族裔在廈門聚居地曰「薛嶺」。

最左側為何喬遠詩刻

4 鄧會 虎溪一望景多多,石壁千層拂薜蘿。寄語山僧留尺許,他年容我作頭陀。 詩前題款「永曆十三年夏,知思明州事,戶部主事,三山嘯庵鄧會題」 永曆十三年夏(1659年) 鄧會,號嘯庵,福建三山(今福州)人。

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廈門)為思明州,從1656年至1660年,鄧會為第二任思明州知州。康熙九年(1670年)任山西太原知府

5 鄧愈 稜層深處碧雲多,絕壁沖霄掛古蘿。

我本雷天尋劍客,而今洞裡禮彌陀。

詩題為「永曆十五年辛丑正月過此,次嘯庵韻」

後二行署款「雷霆吏、復陽道人、三山內史氏鄧愉題」

永曆十五年(1661年) 行草直題,字幅高1.47米,寬1.26米。本題刻落款「愈」作「愉」。

鄧愈,鄭成功部屬參軍,承宣使。嘯庵即鄭成功駐廈門時的思明州知州鄧會的名號。

鄧愈詩刻位於最右側;倪鴻範詩刻位於中間
清(2處)
6 倪鴻範 重過虎溪溯舊宗,唄筵傳下石潛龍。時時白鹿山間住,日日飛鯨頂上逢。當戶翠嵐秋氣藹,滿庭新竹夜陰涼。諸僧相見不相識,坐□細聽有□峰。 末行署款「乾隆辛未季秋,溫陵倪鴻範」 乾隆辛未年(1751年) 行草題刻七言律詩一首,字幅高2.50米,寬1.88米。

倪鴻範,字伯疇,號隨庵,福建晉江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武舉人,歷官南澳總兵,福建和浙江等處提督,作此題刻的同年倡修廈門玉屏書院

7 程榮春 嘯雲 左側直行行書款識「咸豐丁巳端陽後七日,婺源程榮春偕五弟惪春同游於此,爰題石壁,鐫以志之」 咸豐丁巳年端陽後七日(五月十二,即1857年4月6日) 隸屬橫題,字幅高0.65米,寬2.80米。

嘯雲即嘯傲煙雲之意。「惪」系「德」之古假借字。

稜層洞旁岩體石刻
明(2處)
8 蔡謙光 幾度幽尋不記年,而今載酒恰春前。  風掀麥浪青寒岫,霧鎖潮花碧往船。  怪石環岩皆鬼斧,清茶啖客自僧煎。  憑空翻覺於塵迥,何意杯中亦有禪。 詩題為「過鷺門,同傅通宇岳翁、伯龍、伯萃、道甫諸舅酌稜層洞」

末行署款「天啟乙丑春,蔡謙光裒卿甫題」

明天啟乙丑年(1625年) 行楷直題七言律詩,字幅高2.20米,寬1.30米。

蔡謙光,字裒卿,明福建同安諸生,名宦蔡獻臣之子,擅長寫詩,著有《千雲齋集》。

9 朱康憲 泉林韻事向關情,筆研尊罍亦一程。

樹底洞開風嘯虎,溪中雲起石飛鯨。

半裾滄海連箕坐,滿眼桃花傍酒傾。

客自仙人余自鶴,誰知胸膈有蓬瀛。

詩題為「集文學張淑我、林摶之、吳克贊及寅兄吳布千、兒子拔同酌虎溪」

末行署款「崇禎甲戌春,崇城朱康憲題」

崇禎甲戌年(1634年) 行楷直題七言律詩,字幅高1

50米,寬1.07米。

清(6處)
10 楊中鎏 曳杖穿雲抵上方,陡然身世兩相忘。

風從水面過來潤,月到天心得處涼。

一石獨拳酷類虎,萬峰群聚欲成羊。

老僧共我談禪罷,清露無聲濕坐床。

詩題為「歲次戊寅仲秋,予客鷺門,偶過虎溪,與瑞峰方丈夜話」

末行署款「平江楊中鎏稿並書」

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 行書直題七律詩,字幅高1.40米,寬1.35米。
11 吳錡 亂石崚嶒迥出群,萬家雞犬靜中聞。

稍窮峰頂無餘地,始覺天空不礙雲。

帆帶夕陽沙嘴沒,山連靄海門分。

眼前何限滄波興,卻為愁多藉酒醺。

末署款「雙溪吳錡題」 當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 行書直題七言律詩,字幅高1.48米,寬0.60米。此詩載於乾隆《嘉禾名勝記》,詩題為《登虎溪岩》。

吳錡,字補之,清福建漳州人,名畫家沈銓的門生,擅長畫松。

12 趙在田 壯遊幾度把吟觴,又逐旌幢款上方。

山色當年誇虎踞,潮聲此日罷龍驤。

談清舌吐芙蓉慧,坐久身疑閬苑涼。

別有移情對知己,天風浩浩海蒼蒼。

詩題為「俞朗懷觀察招同史謹亭、楊貫玉登虎溪」

末行署款「嘉慶丁丑初商生□,冶甫趙在田書」

清嘉慶丁丑年(1817年) 行書直題的一首七言律詩,字幅高1.85米,寬0.95米

俞朗懷觀察即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署興泉永道道尹的俞恆潤。

趙在田,字光中,號谷士。福建閩縣人,嘉慶進士,施授翰林。曾主講廈門玉屏書院。

右起第二處(最右側字幅之左)

13 周揆源 奇峰矗矗插天孤,曾入東林舊畫圖。爭說鷺江秋日好,幾時把酒問來無?

鄉關極目渺煙波,鴻爪猶從海上過。今日相逢三笑易,高風須讓吾人多。

穿雲度嶺叩禪扉,暮色蒼蒼鳥倦飛。

安得潯陽江上月,天涯伴送鶴琴歸。

後附長跋「同治二年七月廿四日,在籍浙江知府蘇瑞書、刑部員外郎陳廷棻、建寧縣教諭陳駿三約登斯山。三客則余與補用知府、廈防同知俞林,德化知縣何文瀾也。酒閒雨作而散。憶余蒞廈一載,今始登臨,適奉糧儲之命,瓜期近矣。爰賦短章,留別此山。」 清同治二年(1863年) 行書直題七言絕句三首,字幅高1.20米,寬1.10米

周揆源,號鐵臣,湖北沔陽人,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任興泉永道道尹。

跋中的蘇瑞書是名宦蘇廷玉之孫,咸豐壬子年優貢;陳廷棻、陳駿三同為道光後期舉人,三人均為同安人。

14 王惟敘 同治四年閏五月五日,溫陵龔顯曾、楚北王

惟敘同游。

末為行書小字款

「王惟敘書」

清同治四年(1865年) 隸書直行題名石刻,字幅高0.60米,寬1米

龔顯曾,字毓沂,號詠樵,溫陵人,清同治二年進土,累官至詹事府贊善,工詩文,編著有《溫陵詩紀》等。

王惟敘,湖北人,同治六年任馬巷通判。

15 體常 洞見虎哉虎哉,

明知是假非真。

頑石生成若此,

依然猛氣驚人。

末行詩題「散衲體常山歌」 無年款,當為清 行書直題的六言詩,字幅高0.60米,寬1.10米。

「衲」為和尚的謙稱。體常,當為清代虎溪岩僧人。

16 太虛法師 拳石獨超群,

風來吼欲聞。 活泉終到海,

幽壑遠生雲。

樹杪潮青漲,

岩端月白分。

曉煙凝鷺市,

樓外日初曛。

後行署款為

「丁卯秋,虎溪岩海月樓落成,值南普陀佛學院之暇,訪會泉法師夜話,次吳錡均。太虛」

丁卯(1927年) 行書直題的五言律詩,字幅高2.15米,寬0.62米。

太虛,浙江桐鄉人。近代國際著名的高僧和佛學理論家,時住持南普陀寺,兼任閩南佛學院院長。

右起第一處

延伸[編輯]

虎溪岩摩崖石刻群
虎溪岩寺山門,與一旁的「先露一芽」石刻
思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虎溪社區虎溪岩山門附近及虎溪岩寺四周岩壁上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清至民國
認定時間2013年
虎溪岩重修官廳碑記
碑記
思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虎溪社區虎溪岩大雄寶殿後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清光緒辛卯年(1891年)
認定時間2013年

虎溪岩摩崖石刻群[編輯]

在寺廟山門附近及四周岩壁上亦散布清至民國的石刻,這些石刻於2013年在思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以虎溪岩摩崖石刻群為名列入未定級文物[2]

重修官廳碑記[編輯]

虎溪岩重修官廳碑記在虎溪岩南山門北側約 50 米、大雄寶殿後,南側有「聽法」「入我門來」等石刻。石碑坐西南朝東北,倭首長方形,高 1.54 米, 寬 0.71 米,下承麒麟紋碑座,通高 2.02 米。碑額楷體「虎 溪岩重修官廳碑記」,碑文小字 19 行,記載清光緒辛卯年 (1891 年)修建虎溪岩官廳之始末[12]

參考資料[編輯]

  1. ^ 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国厦门. www.xm.gov.cn. [202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2. ^ 2.0 2.1 厦门市思明区政府. www.siming.gov.cn. [202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3. ^ 3.0 3.1 羅才福 何丙仲 陳志銘. 厦门文物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84. ISBN 7501014604. 
  4. ^ 虎溪岩棱层洞摩崖石刻群-思明文物网. www.xmsmlib.net. [202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5. ^ 林孟春 李木本 呂理德 傅梓陞. 厦门名胜摄影大观. 1935年: 3. 
  6. ^ 6.0 6.1 6.2 洪卜仁 主編. 厦门古刹名僧.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5年12月. ISBN 978-7-5615-5813-3. 
  7. ^ 廈門市地名辦公室 (編). 厦门市地名录. 1980年11月: 263. 
  8. ^ 周凱. 厦门志 卷二 分域略. 道光十二年. 
  9. ^ 9.0 9.1 廈門市圖書館. 嘉禾名胜记校注 鹭江名胜诗抄校注.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年7月: 4–5. ISBN 9-787-5615-2406-0. 
  10. ^ 虎溪夜月. xm.cnr.cn.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11. ^ 吳雅純. 厦门大观. 新綠書店 經售. 1947年: 188–189. 
  12. ^ 虎溪岩重修官厅碑记-思明文物网. www.xmsmlib.net.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