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鏡山城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鏡山城之戰

鏡山城遠景
日期大永三年六月(1523年)
地點
結果 尼子軍勝利,鏡山城被攻陷。
參戰方
尼子軍
毛利軍·安藝國人眾
大內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尼子經久
毛利元就
吉川國經吉川国経
安藝諸國人眾
藏田房信 
藏田直信 處決
兵力
尼子軍不詳
毛利軍等國人眾四千
不明
傷亡與損失
不明 不明

鏡山城之戰是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中國地方的一場攻城戰,由尼子氏尼子經久聯合以毛利元就為首安藝國人眾進攻大內氏在安藝國的鏡山城鏡山城,最終尼子軍成功攻陷鏡山城。

背景[編輯]

鏡山城是位處安藝國西條町的山城,為領有周防長門兩國的大內氏用以支配安藝的據點,築城於長祿寬正年間(1457年-1466年)。

大永二年(1522年),大內義興陶隆房為總大將進軍安藝[1]。在安藝停留了五個月(三月到八月),期間攻下了新莊小幡(今廣島市西區新莊町)和大冢(今廣島市安佐南區沼田町大冢)。不過由於安藝武田氏的抵抗,這次進軍並沒有取得特別的戰果。

另一方面,在安藝、備後兩國積極擴張勢力的出雲戰國大名尼子經久,趁着義興出征北九州的空當而向西條進軍,意欲拿下鏡山城,以達到安藝支配的目標進而和大內氏抗衡。毛利氏、吉川氏等安藝國人眾勢力在有田中井手之戰後的僅僅數年便加入了尼子氏的旗下,臣服於尼子氏[2]。他們也同樣進軍,與尼子氏一起開始了對鏡山城的攻略。

過程[編輯]

大永三年(1523年)六月十三日,尼子方年僅九歲的毛利氏當主毛利幸松丸的監護人毛利元就,與吉川氏當主吉川國經吉川国経等安藝國人眾一起以總計四千的軍勢開始攻城。另一方面,大內氏武將藏田房信和作為副將的叔父藏田直信進入鏡山城,迎擊尼子軍。房信利用鏡山城的地形優勢,帶領士卒在城中奮戰,使尼子軍沒能輕易靠近城堡,戰線一度陷入了膠着狀態。此時元就獻計內通副將藏田直信,以繼承藏田家家督的優厚條件,策反了直信,使直信打開了他守備的二之丸的城門,將尼子軍迎進鏡山城。尼子軍突然侵入城內,使城內陷入了大混亂,守將房信被困在本丸,但依舊帶領將士在本丸堅守了一晝夜。二十八日鏡山城落城。房信請求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妻子和城兵的性命。

破城後,尼子經久雖然允許房信自盡,但卻不承認毛利元就給藏田直信開出的條件,並迫使直信切腹自盡。經久不僅認為元就的策略是無效的,而且也沒有給戰功第一的毛利氏予賞賜。後世多認為這麼做是經久對智勇兼備的毛利元就表示警戒之意,而毛利元就因而對尼子經久抱持不信任感。

戰後[編輯]

同年毛利氏當主毛利幸松丸據傳因為在首級檢視時受驚而在戰後不久病故,尼子經久警戒毛利元就的才能,於是命令家臣龜井秀綱亀井秀綱介入毛利家家督繼承問題,企圖擁立元就之弟相合元綱,不過由於搶占先機,元就得以成為新當主,肅清了元綱及其支持派。因為這起事件,使得在經過兄弟相爭才上位的毛利元就對尼子家更具惡感。故在兩年後(大永五年(1525年)三月)當試圖恢復安藝國勢力的大內氏重新轉為攻勢時,之前一直站在尼子一方[3]的元就便反出尼子家改投大內家,參加陶興房率領的大內軍進攻米山城。並作為仲介勸說米山城主天野興定天野興定投降。後來大內家也成功奪回鏡山城,使尼子在安藝國內的勢力衰退。

由於鏡山城高度低,亦非險要之地,使大內義興對本城的防禦力感到十分不安,於是於大永七年(1527年)在附近新築了曾場城曽場ヶ城。後來義興之子,下任當主大內義隆又有同樣的顧慮,於是又於天文十二年(1543年)築起槌山城槌山城作為根據地,廢掉了鏡山城。

毛利元就似乎沒有忘記當初間接被他所害的藏田房信後人。房信據說有三個小孩寄宿在竹原的某間寺廟,日後毛利家把其長子迎回郡山城,待以上級武士之禮。即使到了毛利輝元的時代,或是轉封長防之後,房信的後代仍以長州藩武士的身份延續下去。[4]

注釋[編輯]

  1. ^ 嚴島神主家厳島神主家棚守房顯棚守房顕所寫的「棚守房顕覚書」。
  2. ^ 毛利氏與吉川氏是姻親關係(毛利元就之妻妙玖是吉川元經吉川元経之妹,元經之妻是元就之妹)、同時吉川氏和尼子氏也是姻親關係(元經的叔母是尼子經久之妻)。
  3. ^ 在大永四年(1524年)的佐東銀山城之戰佐東銀山城の戦い中,率領安藝國人眾的元就以尼子軍身份同大內軍作戰。
  4. ^ 鏡山城之戰. 2011年12月14日 [2012年1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30日) (中文(繁體)). 

參考資料[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