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斯特·威塞爾
霍斯特·威塞爾 Horst Wessel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比勒費爾德 | 1907年10月9日
逝世 | 1930年2月23日 魏瑪共和國柏林 | (22歲)
霍斯特·威塞爾(Horst Ludwig Wessel,1907年10月9日—1930年2月23日)是一名德國納粹活動家,於1930年被殺後,被追授為納粹運動的英雄。他是歌曲《霍斯特·威塞爾之歌》,又稱《旗幟高揚》(Die Fahne hoch)的歌詞作者,這首歌曲是納粹黨的黨歌,從1933年到1945年,也是納粹德國的第二國歌。
早年
[編輯]霍斯特·威塞爾出生在威斯特法倫的比勒費爾德,他的父親路德維希·韋塞爾博士是一位路德會牧師,從1913年直到1930年去世一直擔任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尼古拉教堂的主任牧師。他的母親路易絲·瑪格麗特·韋塞爾也來自路德會牧師的家庭。他們全家住在附近的猶太大街(Judenstrasse)[1] 其在中世紀曾是柏林猶太人隔都的中心。
威塞爾受過良好的教育,從1914年到1922年就讀小學(Volksschule des Köllnischen Gymnasiums),從1922年就讀文法中學(Königstadt)。1926年4月他進入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法學院(今菩提樹下大街的洪堡大學),表現為令人滿意的學生,直到他決定將全部時間獻給納粹運動[2]。
威塞爾在早年就熱衷於政治活動。他的父親支持保守的德國國家人民黨,威塞爾在15歲時加入了該黨的青年團體俾斯麥青年(Bismarckjugend),很快他成為當地領袖,參加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青年團體的街頭戰鬥。
納粹活動家
[編輯]不過,到1926年,霍斯特·威塞爾變得對德國國家人民黨而言還是太激進了,於是同年12月他加入納粹黨及其準軍事組織衝鋒隊。直到這時,納粹在「紅色的柏林」還很虛弱,但是從1926年在新任精力充沛的大區長官約瑟夫·戈培爾博士的帶領下,納粹黨迅速擊敗了其他政黨。威塞爾是由給戈培爾帶入的納粹化浪潮中的一員。
威塞爾很快給戈培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1928年1月,柏林市當局為限制街頭政治暴力取締了衝鋒隊,他被派往維也納,在那裡學習納粹運動的組織和策略。1929年5月威塞爾被任命為leader of SA-Troop 34, 當時他所居住的腓特烈斯海因區。1929年10月,他決定把全部時間投入納粹運動,放棄了大學學業。
除了從事政治活動之外,威塞爾還有一些音樂天分。他演奏一種德國流行的雙簧管蘆笛(schalmei),成立了一支衝鋒隊蘆笛樂隊,用於在衝鋒隊列隊行進、會議和吸引新的追隨者時演奏音樂。1929年初,威塞爾為一首新的納粹戰歌(Kampflied)寫了歌詞,最初於9月發表在戈培爾的報紙《進攻》(Der Angriff)上,標題是《不知名的衝鋒隊員》(Der Unbekannte SA-Mann),這首歌后來稱為《旗幟高揚》或《霍斯特·威塞爾之歌》。後來納粹宣稱他還作了曲,但是事實上曲調似乎取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帝國海軍歌曲,最初可能是一首民歌。
當時柏林夜生活的中心亞歷山大廣場,是威塞爾的衝鋒隊版圖的一部分。按照Richter Norton所說,威塞爾從事於為其他納粹人物獲得妓女[3]。1929年9月,他在亞歷山大廣場的酒吧結識一名18歲的妓女 Erna Jänicke。不久,他搬到她在大法蘭克福街(今卡爾·馬克思大街)的房間與她同居。女房東Frau Salm,其已故丈夫是一名活躍的共產黨員。Frau Salm 看來相當不喜歡威塞爾,幾個月後由於未付房租而爆發了爭吵[4]。
1930年1月14日晚上,有人敲門,威塞爾去開門時,被槍擊中臉部,襲擊者隨後逃離現場。威塞爾嚴重受傷,在醫院彌留多日,直到2月23日死亡。殺死他的刺客是阿布雷契或阿里·霍勒爾,是當地共產黨的一名活躍成員。霍勒爾被判處六年監禁,到1933年納粹黨執政後被蓋世太保殺死[5]。德國共產黨宣布對這次襲擊不知情,並表示這是由於威塞爾和女房東之間的金錢糾紛而引起。另一個版本說,殺死霍斯特·威塞爾的兇手是爭奪Jänicke感情的競爭對手。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有可能是女人Frau Salm 請她已故丈夫的老同志幫助對付頑抗房租的房客[6],也可能是當地共產黨為當天早些時候一名17歲的共產黨員卡米洛·羅斯被當地納粹謀殺而進行的報復性槍擊事件。
身後
[編輯]3月1日,霍斯特·威塞爾埋葬在普倫茨勞大道的尼古拉公墓。據報道有3萬人排列在街道兩旁,觀看出殯隊伍。戈培爾發表了悼詞,赫爾曼·戈林和前皇帝威廉二世的兒子奧古斯特·威廉王子(他也加入了衝鋒隊)出席了葬禮儀式。
1933年納粹黨執政後,在他的墳墓前豎立了精心製作的紀念碑,是納粹黨人每年前去朝聖的地點,並且要在那裡唱霍斯特·威塞爾之歌,以及發表演講。戈培爾的宣傳機器將威塞爾拔高到納粹運動頭號烈士的地位。納粹宣傳頌揚他的生活。衝鋒隊雜誌Die Brünnen宣稱,「霍斯特·威塞爾遠遠超過拿撒勒的耶穌多少-耶穌尚且請求將苦杯取開。威塞爾超過耶穌何等高不可攀的高度!」[7]霍斯特·威塞爾得到了紀念碑、書籍和電影等各種方式的紀念。漢斯·海因茨·埃韋斯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小說。納粹時期最早的電影之一就是根據埃韋斯的小說改編,關於他生平的理想化版本。但是戈培爾不喜歡這部電影,臨時加以取締,在改動後才允許發行,主角的名字也被改為虛構的「漢斯 Westmar」[8]。
威塞爾去世的柏林的腓特烈斯海因區,被更名為霍斯特·威塞爾區,米特區的一個廣場 Bülowplatz也被更名為霍斯特·威塞爾廣場,附近的地鐵車站也一同更名。戰後,腓特烈斯海因區恢復原名,位於東柏林的霍斯特·威塞爾廣場以卡爾·李卜克內西命名為李卜克內西廣場。1969年以社會主義者女英雄羅莎·盧森堡重新命名為羅莎·盧森堡廣場,直到今日[9]。
1936年,德國海軍將一艘三桅訓練艦命名為「霍斯特·威塞爾號」。這艘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美國的戰利品。經過維修和改裝,1946年5月15日加入美國海岸警衛隊,目前仍在服役。
霍斯特·威塞爾的「殉道」直接促使他的《霍斯特·威塞爾之歌》成為納粹黨正式的奉獻之歌(Weihelied)。從1933年起,這首歌又成為德國國歌非正式的第二部分,緊接着《德意志高於一切》之後演唱。1945年,這首歌曲和其他所有納粹標誌遭到禁止,直到今日,無論歌詞還是旋律在德國都是非法的。
1945年納粹德國倒台後,威塞爾的墳墓位於共產黨統治的東柏林。紀念物被摧毀,威塞爾的遺體被挖出銷毀。其墳墓的方位現在只能威塞爾父親路德維希的墓碑來標明,那上面的姓氏「威塞爾」也被除去[10]。
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Horst-Wessel-Lied - A Reappraisal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8-08. This document is the main reference used for this article.
- ^ Lesser known facts of WW II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12.
- ^ Richter Norton, One Day They Were Simply Gone: The Nazi Persecution of Homosexual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5-12.
- ^ Michael Burleigh (2000) The Third Reich, a new history, Pan p138
- ^ Joachim Fest, Hitler
- ^ History Today, October 2007 p.27
- ^ Die Brünnen, 2 Jan, 1934, quoted in Schumann, F.L., Hitler and the Nazi Dictatorship, London, 1936, p.368
- ^ Welch, D., Propaganda and the German Cinema, pp. 61-71.
- ^ Horst-Wessel-Platz. [200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See photos of Horst Wessel's grave. [200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