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非想非非想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非想非非想天梵語naiva-saṃjñin-nāsaṃjñin巴利語neva-saññā-nāsaññā),也稱作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天有頂天梵語भवाग्र羅馬化:Bhava-agra,所謂三有之世界的頂端),三界之中無色界的最高處,亦是三界的最高處。

概論

[編輯]

此處天人的心所已經十分細微,以至於不會有「想」的行為,所以叫「非想」;但因不是完全消除了「想」的概念,而是還留下了「想」的殘餘,故補充說明為「非非想」,也因此並非佛教的真正涅槃。因此而得名。[1][2]非非想的意思就是並不是非想。

此天為世界的頂端,是世間修道者可以到達的最高境界,天人壽長八萬四千。雖然修到非想的境界,但因仍然有「想」的種子,所以可能在長遠劫後沉渣泛起,重新出定。而因為定深而無我執,故也不會有「」。所以最終從定中出來時,同分妄見別業妄見重新邊計執為我,而落入凡夫境界。正因如此,悉達多太子發現世間禪定不是最終的解脫法,祂最終入「內觀」定得以成就佛果。

往生

[編輯]

要往生此處天,須在證得「非想非非想處」禪定境界且在壽終前不喪失。

民俗文化

[編輯]
  • 漢語成語「想入非非」源於此,意為思維進入玄妙境界。後來幾乎演變為不切實際地胡思亂想,尤其是涉及思想色情。
  • 在日語中,「有頂天」可以表示「得意洋洋以至於忘乎所以」,如短語「有頂天に登りつめる」,字面意思是登上有頂天,實際意義即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註釋

[編輯]
  1. ^ [《俱舍論》卷八]云:「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
  2. ^ [《俱舍論》卷二十八]云:「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謂無明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雖加行時亦作是念諸想如病如箭如癰。若想全無便同痴闇。唯有非想非非想中與上相違寂靜美妙。而不就此加行立名。以若詰言何緣加行作如是念。必應答言以於彼處想昧劣故。由此昧劣故。是立名正因。已辯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