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韓國的抗議音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國抗議歌曲民眾歌謠(韓語:민중가요;漢字:民衆歌謠)是韓國的一種現代抗議歌唱文化形式。[1] 它被用作支持韓國民主運動的音樂手段。主要受到在民主化運動中批判主流歌曲文化的人們的歡迎。「民眾歌謠」一詞是在1980年代中期抗議運動迅速增長時創造的,以區別於流行歌曲。[2] 民眾歌謠特別包括日本殖民時代的抗日歌曲,這種文化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初,並且通常指的是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成熟並持續到1990年的文化。

概念

[編輯]
2016年第四次「集會!憤怒!下台朴槿惠」示威

根據學者金炳順的說法,民眾歌謠反映了群眾的意志,並發出了對當時的批評之聲。[3] 韓國抗議歌曲在1980年代出現,特別是在1987年的六月民主運動前後。[3] 它們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特別常見,反對總統朴正熙(韓語:박정희)和全斗煥(韓語:전두환)的軍事政府。

1980年代之前

[編輯]

韓國抗議歌曲伴隨着1970年代左右的韓國學生運動。[3] 這些早期歌曲的主題多為批判流行音樂或克服困難。因此,韓國學生開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與流行文化不同。[3]

一些早期的歌曲被稱為「Demo-gas」(示威歌曲),另一些則被稱為「民眾歌謠」。[3] 還有「解放歌」(韓語:해방가)、「塔那-塔那」和「風在吹」(韓語:바람이 분다)等歌曲。1975年以後,「呼啦歌」和「正義歌」也被加入到列表中。[3]

在緊急狀態時期,韓國大學變得更加嚴厲。參與運動的學生冒着生命危險,因此有着更強的信念。[3] 這些學生開始批判舊的社會體系,開始了一種進步的政治文化。[3] 這一時期大學生獨特的批判奠定了韓國抗議歌曲的基礎。[3]

1980年代期間

[編輯]
1980年代的韓國抗議歌曲磁帶

1979年的短暫「民主之春」,在朴正熙被暗殺(或稱「10.26事變」)後,為學生運動在公開示威中展示民眾歌謠提供了機會。示威組織者向與會者分發印有歌詞和民眾歌謠曲譜的傳單。這些歌曲作為抗議文化的一部分流行起來。[3]

1980年代韓國抗議歌曲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抗議歌曲時期,[3] 或許多歌曲被作曲為行進歌曲的時期。《為了愛人的行進曲》(韓語:임을 위한 행진곡)在此期間寫成,1980年至1984年間民眾歌謠數量激增。[3]

第二個時期始於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曾是音樂俱樂部的成員。[3] 這些人在Aeogae劇場借用「Handurae」(韓語:한두레)劇場的名字舉辦了一場受《茄子花》(韓語:가지꽃)故事啟發的音樂會。在這一時期,社會運動變得更加音樂化。[3]

第三個時期是1987年六月民主起義之後。第一次「尋找人們的音樂」定期演出於1987年10月在韓國教會舉行,紀念百周年紀念,在1987年中後期的大規模勞工衝突之後。在這一時期,人們認識到大學民眾歌謠運動的局限,並試圖找出如何克服和超越這些局限。1987年7月至9月的大規模勞工衝突之後,民眾歌謠反映了工人的喜怒哀樂。經過這一時期,抗議歌曲不僅包括知識分子,還包括工人階級[3]

1990年代及之後

[編輯]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可能由於學生示威和勞工示威的社會聲音減弱,韓國抗議歌曲在許多其他領域失去了人氣(除鬥爭現場外)。在這一時期,大學的音樂團體和專業文化示威團體開始嘗試改變韓國抗議歌曲的形式,嘗試新事物,但要將這種廣泛接受的音樂形式改變為新潮流並不容易。[4]

在2000年代,參與性示威文化開始確立。在這一時期,歌曲不再具有如「Fucking USA」和「韓國第一憲法」那樣莊重的氛圍,但它們的影響力並沒有超出領域之外。[5]

代表藝術家

[編輯]

金敏基

[編輯]

金敏基出生於全羅北道益山市,在上小學之前搬到首爾。在首爾國立大學時,他開始創作音樂並組建了「Doobidoo」樂隊。那時,他遇到了他的小學朋友Helen Yang,並為她寫了一首名為《晨露》(韓語:아침 이슬)的歌,1970年發行。1972年,他因演唱《我們將獲勝》(韓語:우리 승리하리라)、《自由之歌》(韓語:해방가)、《吹花的孩子》(韓語:꽃피우는 아이)等歌曲被捕,所有歌曲被禁止播放。離開韓國軍隊後,他為楊姬恩寫了歌曲《野草地上的松針》(韓語:거치른 들판의 푸르른 솔잎처럼)以及《工廠的燈光》(韓語:공장의 불빛)。[6]

尋找歌曲的人們

[編輯]

「尋找歌曲的人們」(韓語:노래를 찾는 사람들)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創作韓國抗議歌曲的音樂團體,簡稱「諾查薩」(韓語:노찾사)。由於韓國抗議歌曲並非為了商業成功而創作,它們比流行音樂更準確地描繪了當時對抗韓國獨裁政權政治示威。該團體的專輯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並在韓國流行音樂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團體由來自首爾大學的「梅阿麗」、高麗大學的「諾蕾-爾」、梨花女子大學的「韓索里」、成均館大學的「索里-薩朗」等組成。[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韩国人已经掌握了抗议的艺术”Koreans Have Mastered the Art of the Protest. Foreign Policy. 2 December 2016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0). 
  2. ^ Mi., Park. Democracy and social change: a history of South Korean student movements, 1980-2000(民主与社会变革:1980-2000 年韩国学生运动史). Bern: Peter Lang. 2008. ISBN 9783039110667. OCLC 23354696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Kim(金), Byung-soon(炳順). “韩国民重歌谣的发展与流行” 한국 민중가요의 전개와 대중성 /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Appeal of Korean Min-joong Ga-yo. Master Thesis in Busan Univ. 2013. 
  4. ^ Kang, Woong-sik. “论民歌的历史意义”민중가요의 역사적 의미에 대하여. 
  5. ^ Kim, Chang-nam. “民歌在流行音乐中的历史意义” 민중가요의 대중음악사적 의의. 
  6. ^ 全球世界百科全书/韩国音乐/韩国音乐/韩国西方音乐家/流行音乐家 - 维基文库,免费图书馆. ko.wikisource.org. [201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韓語). 
  7. ^ Kang, Min-suk. 노래를 찾는 사람들, 지금 여기에서(此时此地寻找歌曲的人们). 2005. ISBN 978898852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