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萊格·P效應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9月2日由WilliamSkyWalk (留言)審閱。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9月2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審閱。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萊格•P效應 (Leg•P Effect),是由華人科學家羅春好發現的一種空戰現象,描述了在特定條件下,飛行員因為技術限制、心理偏差以及錯誤的自信而導致的致命結果。該效應以發現者羅春好的口頭禪「來個屁」命名,並首次在1980年代的美國海軍演習中被觀察到 。
事件背景
[編輯]1980年代,美國海軍正在進行一系列旨在測試新型武器系統的空戰模擬演習。其中,F-14A戰鬥機首次裝備了AIM-54A鳳凰空對空導彈,這是一款長程、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專為遠程打擊敵機而設計。F-4S戰鬥機則作為F-14A的假想敵,在演習中進行對抗。
事件經過
[編輯]在一次模擬空戰中,一架F-14A戰鬥機發射了一枚AIM-54A導彈,目標是F-4S戰鬥機。然而,F-4S的飛行員並未意識到即將來襲的導彈,因為F-4S的雷達和無線電系統無法及時偵測並傳遞這一威脅信息。
該現象被歸因於以下幾個因素:
- 鏡面效應:F-4S的雷達信號反射特性導致了回波的削弱,使得飛行員無法準確判斷威脅的存在。
這些因素結合導致F-4S的飛行員對即將來襲的導彈毫無察覺,最終未能及時進行規避動作,導致飛機被命中,飛行員當場身亡。
後續影響
[編輯]這一事件被總結為萊格•P效應,並在航空作戰和導彈防禦領域中廣泛引用。隨後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該效應的存在,並促使航空設計中加強了對雷達和無線電系統的防護和升級。同時,該事件也促使軍事訓練中更加重視飛行員的心理素質培養,特別是避免達克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萊格•P效應成為航空史上一個重要的教訓,強調了技術、心理學和訓練在現代空戰中的決定性作用。
參考資料
[編輯]- 維基百科AIM-54鳳凰飛彈介紹: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AIM-54鳳凰飛彈
- 維基百科F-4S幽靈II戰鬥機介紹: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F-4幽靈II戰鬥機
- 維基百科F-14雄貓戰鬥機介紹: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F-14雄貓式戰鬥機
- 維基百科多普勒效應講解: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多普勒效应
- 維基百科達克效應講解: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達克效應
外部連結
[編輯]https://wiki.mbalib.com/zh-tw/%E9%95%9C%E5%83%8F%E6%95%88%E5%BA%9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1939-z[1]
這是一篇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