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弄蝶(協作沙盒)
- 條目名稱:白斑弄蝶
- 創建者:Gn00254192(留言) 2014年10月20日 (一) 03:27 (UTC)
- 小工具:{{Tools}}
- 編輯手冊:
- 原始:4,292位元組
- 沙盒:4,292位元組
來源搜尋:「"白斑弄蝶"」——Google:網頁、新聞、學術、圖書、圖片;百度:網頁、新聞、學術、圖片;知網工具書;JSTOR;維基百科圖書館
- 參考文獻引用語法:
簡列腳註 <ref>[http://ndltd.ncl.edu.tw 某網站]</ref> 詳列腳註 <ref name="A">{{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 title = 某網站 | url = http://ndltd.ncl.edu.tw |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ref>
白斑弄蝶 | ||||||||||||||||||
---|---|---|---|---|---|---|---|---|---|---|---|---|---|---|---|---|---|---|
臺灣亞種(I. l. formosanus)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Isoteinon lamprospilus (C. & R. Felder, 1862) | ||||||||||||||||||
亞種 | ||||||||||||||||||
I. l. formosanus |
白斑弄蝶(學名:I. lamprospilus)是臺灣山區常見的弄蝶,翅膀腹面底色為淡黃褐色,後翅並有數枚大而明顯的白斑,讓白斑弄蝶不難辨識。本屬為單種屬,本種即是屬的模式種,因此以中文屬名命名[1]。「狹翅」弄蝶來自於日文名翻譯,亦有別稱為:「狹翅弄蝶」、「旖弄蝶」、「白星弄蝶」、「細翅弄蝶」[1]。本種廣泛分佈在臺灣平地到低海拔山區,偏好出現於闊葉林的林道、林緣等較明亮的環境,喜好訪花、吸水[2]。幼蟲以禾本科的白背芒、臺灣芒、五節芒、臺灣蘆竹等植物為寄主,為多世代的種類,一年多代,三到十一月都可以見到成蟲[1][3]。
特徵
[編輯]雌雄斑紋相似,前翅兩面都有7枚大小不一的白斑點,後翅腹面有9枚框上細黑邊的明顯白點,翅面寬闊,雌蝶體型稍大,白色斑點較發達[4]。臺灣所有弄蝶中,超過半數的外觀以褐色系為底色,本種底色為褐色,背側黑褐色,腹側黃白色,腹部有黃環,下翅腹面那9個框上細黑斑的明顯白點,是他與眾不同的最大特徵。
生態習性
[編輯]本種成蝶偏好出現於闊葉林的林道、林緣等較明亮的環境,喜好訪花、雄蝶會到濕地吸水,飛行不活潑[2]。成蝶停棲時一般是閉合,有時會前翅展開成「V」字型日光浴。幼蟲以禾本科的白背芒、臺灣芒、五節芒、臺灣蘆竹等植物為寄主,冬季以終齡幼蟲型態於巢內過冬,為多世代的種類,一年多代,三到十一月都可以見到成蟲[1][3]。
棲地分佈
[編輯]本種廣泛分佈在臺灣平地到低海拔山區[2]。亦可見於中國大陸長江、珠海流域、朝鮮半島南部及日本南部和越南北部[4]。
攝食食物
[編輯]在臺灣記錄此種的寄主植物依禾本科為主,甘蔗、芒、臺灣蘆竹、求米草、白茅、五節芒、白背芒......等中大型禾草[1][2][3]。
參考文獻
[編輯]- 白斑弄蝶 Isoteinon lamprospilus subsp. formosanus Fruhstorfer, 1911.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4-12-17]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