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上海2月27日訊】 2018年2月25日,「李梅樹紀念館」與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合作,共同組織了第一次線下「工作坊」,拉開了台灣維基媒體協會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的序幕。這一合作,標誌着維基媒體運動近來一直推動的「館聯」(GLAM)計劃在台灣邁出第一步。

李梅樹(1902-1983),是台灣著名美術家、畫家、教授、議員,曾主持修建台灣新北市三峽區的「三峽祖師廟」。現在在新北市三峽區有專門紀念他的「李梅樹紀念館」。紀念館中有大量李梅樹生前所作的藝術作品,這也催生了李梅樹紀念館與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的合作。

李梅樹紀念館在活動聲明中說,活動初期將把紀念館中的展品數字化,上傳整理資料、翻譯完善對應的維基百科內容。最終希望逐步藉助維基的力量,將李梅樹向全世界推廣。這一活動是由台灣分會牽頭的「台灣知識種子計劃」的一部分,後期與台灣台中社群的「MoWiki編輯聚」共辦。

在過去的一年裡,台灣分會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共辦聚會十次,紀念館提供各類作品一百五十餘件,成果斐然。除了維基百科和維基共享資源上的文字和圖片貢獻之外,本次合作還大量地利用了維基數據。所有通過這次合作上傳的各類圖片作品,都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維基數據「」(item)。以李梅樹的油畫作品為例:在對應的「項」里,包括了油畫的尺寸、作畫所用的材料、年份等。這些李梅樹的作品在維基數據的「項」,同時也是「所有繪畫作品總和的維基專題」(WikiProject sum of all paintings)的組成部分。這個專題希望把所有有一定知名度的繪畫作品在維基數據上建立「項」。

維基共享資源上「李梅樹的作品」分類
李梅樹的一個作品在維基數據上對應的「項」

通過一般編者比較熟悉的維基共享資源不難看出,維基共享資源作為一個圖片視頻等的管理網站,與諸如Imgur、Flickr等圖片分享網站最大的區別是,維基共享資源更注重圖片的注釋、歸納、分類、整理——除了維基共享資源外,幾乎找不到別的什麼網站在上傳圖片的時候要填寫像共享資源這麼多的材料。而維基數據在這方面則很類似於維基共享資源分類在「分類歸納」精神上的延伸,這也是維基數據這個項目的初衷之一。

不久前,李梅樹紀念館向臉書和YouTube上傳一個視頻,介紹了台灣分會與李梅樹紀念館的合作成果。視頻裡,李梅樹紀念館資訊組召集人王文岳表示,大多數人面對一個未知的詞語時,第一反應通常是去谷歌搜索;而谷歌搜索出的第一個結果,又是維基百科。他還表示,維基數據是一個高關聯性、高彈性的資料庫。他們正在維基數據上投入大量資源,希望從中發掘到一些新鮮的「玩法」。視頻中受訪的台北大學學生葉泓偉則說,維基數據的使用可以讓他們更專注在史料、檔案、畫作的解讀上。

李梅樹紀念館上傳的視頻
如果您在移動設備上閱讀本文,請點擊這裡強制使用桌面版再打開視頻
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的拓本。這類文獻是「館聯」計劃中着重整理的一部分

除了與維基數據的深度整合之外,作為「館聯」活動,台灣分會與李梅樹紀念館還合作上傳了相當多的媒體資源。這些媒體資源包括一般的李梅樹所創作的字畫作品,也包括另一些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掃描版文獻資料,即把紙質文獻等使用其他載體的內容「數字化」。

「數字化」在維基媒體上可以體現為掃描紙質文獻,並利用「光學字符識別」(OCR)等功能將其轉換為文字,然後導入到維基共享資源或維基文庫上。所謂「紙質文獻」包括字畫、報紙、各種年代的書籍、政府公文報告等。將老唱片、錄像錄影帶等使用模擬形式存儲的影視頻作品轉存到電腦上,再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等也是數字化的一種。「數字化」並不是維基館聯計劃所首先提出的:各地有能力的圖書館、檔案館等都在做(比如《人民日報》的數字化工作就相對完備,人民日報社數字化後的資料庫可以查閱從創刊至今的所有《人民日報》中的內容);但與維基媒體、互聯網檔案館等組織合作上傳處理合乎版權要求的文獻資料,可以方便公眾獲取,又能與維基百科這樣知名度高且應用廣泛的計劃整合起來,造福大眾。

2018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帕亞孔布進行的文獻數字化工作。這一工作是印尼分會在當地進行的「館聯」計劃的一部分。從圖中可以看出,志願者把相機掛在三腳架上,再用相機拍攝擺放在下方黑布上的文獻資料

掃描等數字化是比較花費時間的。李梅樹紀念館在2017年底時特地招募過專門負責掃描的志願者。將掃描的作品開放授權、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然後再在維基數據「登記」各種信息,一部作品的數字化工作就這樣完成了。

台灣地區各類博物館展覽館數量不在少數,而李梅樹紀念館從展品數量、多樣性、知名度等並沒有特別出眾之處。筆者認為,台灣分會選擇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更大地是出於巧合。兩者間舉辦的館聯活動不算出彩,但很典型。其中對維基數據的應用、對維基共享資源(而非維基百科)的貢獻體現了維基媒體的館聯活動與我們平時編輯維護維基百科的區別。台灣分會與李梅樹紀念館都形容這一系列活動是館聯在台灣邁出的「第一步」,更是給館聯活動今後在台灣的發展奠定基礎。筆者也期待今後台灣館聯計劃的發展。

英文維基百科編輯100次以上的活躍編者數量

英文等規模較大的維基媒體計劃早已進入了瓶頸期:將近六百萬的條目似乎已經是「人類知識的總和」,而編者數量自2007年前後達到頂峰後就不再增長。為了應對這一趨勢,維基媒體一方面正在把前沿推向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隨着互聯網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訪問到維基百科、編纂維基百科;而另一方面,在較發達的地區,維基百科的發展已經趨於飽和,而「館聯」計劃正是在已經飽和的地區持續發掘維基計劃的潛力、開拓新的前沿。維基媒體的發展在這些較發達地區早已跳出了單純「寫條目」「抓破壞」的範疇,而轉向線下、站外的合作;甚至相比「怎麼寫好百科全書」,基金會更關注於怎麼把館聯計劃發展好。中文維基社群的情況複雜:我們既停留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蠻荒階段,又發展到足以開始考慮館聯等站外計劃的「高級」階段。《求聞》會持續關注全球各地館聯等站外合作的新進展,也希望中文維基的各位讀者多加留意維基數據、維基共享資源的發展,將其與自己的站務編輯工作整合起來。

拓展閱讀

訂閱《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