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個世界模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冷戰三個世界(1975年4月至8月)
  第一世界:與西方集團結盟者(包括北約和盟友),由美國領導
  第二世界:與東方集團結盟者(包括華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盟友),由蘇聯領導

「三個世界」模式,是冷戰時期的一種國際關係理論,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類: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

概念

[編輯]

歷史

[編輯]

三個世界模式的概念使用於冷戰時期,隨着社會主義陣營崩潰,原第二世界解體,三個世界模式也從而發生變化。[1]逐步發展為第一世界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相對立的模式。有時第二世界也用以指代介於富有和貧困之間的中等收入國家。

另一種劃分方式為,受國際關係理想主義英語Id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影響的威爾遜世界、以現實主義為指導的霍布斯世界以及邊緣化的達爾文世界。[2][3][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iddens, Anthony. Sociology. Polity. 2006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英語). 
  2. ^ Badie, Bertrand.權力標準的演變[J].國際論壇, 2003, 5(2):6.
  3. ^ Clark, Gregory.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
  4. ^ 空間中的政治秩序:「禾麥草」三元嵌合與海陸雙向運動[J]. 2022.

參見

[編輯]
類似的國際關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