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革命根據地
陝甘革命根據地或稱西北根據地[1]形成於1935年2月,由陝北根據地與陝甘邊根據地組成。1935年9月間,長征中的毛澤東得知相關消息後,最終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將陝甘根據地定為目的地[2]。1936年5月,紅一方面軍進行西征,陝甘根據地擴展為陝甘寧根據地。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抵到陝甘寧根據地[3]。
建立
[編輯]1934年秋,陝甘邊蘇區和陝北蘇區各自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軍事「圍剿」後,陝甘邊蘇區向東發展,陝北蘇區向南推進,兩塊蘇區僅百里之隔。1934年11月,國民黨政府糾集陝甘寧晉四省約6萬軍隊,向陝甘邊蘇區和陝北蘇區發動第二次軍事「圍剿」。嚴峻的形勢迫使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實施統一領導兩支紅軍共同作戰。陝甘邊區特委和陝北特委經過商議,並徵得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派往西北巡視工作的黃漢(即張子華)同意,擬建立統一的黨組織。
1935年1月,陝甘邊區特委派劉志丹、惠子俊率紅二十六軍42師第三團北上,到達陝北蘇區的赤源縣水晶溝。1935年1月21日,劉志丹專程去燈盞灣探望正在養傷的謝子長,兩人就成立西北黨和軍隊的統一領導機構,以及第二次反「圍剿」作戰方針等問題進行磋商,達成一致。1935年2月5日,在赤源縣(今陝西省子長縣)周家墕的刺兒圪塔村舉行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會議決定撤銷陝北特委,原陝北特委領導的黨組織直接隸屬西北工委;保留陝甘邊特委,在西北工委領導下管轄陝甘邊區的黨政軍民組織。標誌兩個根據地的政治領導權、軍事指揮權的統一[1]。西北工委由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領導。
工委機關駐赤源縣周家墕,後移駐柳渠、秀延縣東區七家裡、延川縣永坪鎮。
- 西北工委委員:惠子俊(書記,1935年2月至5月崔田夫代理書記)、崔田夫、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馬明方、郭洪濤、張秀山、高崗。
- 工委書記:惠子俊(書記,1935年2月至5月崔田夫代理書記)
- 組織部長:崔田夫/郭洪濤
- 宣傳部長:高崗/張秀山
- 秘書長:郭洪濤
- 婦女部長白茜。
-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1935年,在西北軍委的領導下,西北蘇區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二次「圍剿」,攻占安定縣、延長縣、延川縣、安塞縣、靖邊縣、保安縣六座縣城,使陝北根據地與陝甘邊根據地連成一體,形成陝甘革命根據地[3]。
工委下轄:
- 陝甘邊區特委
- 神府工委:1935年5月西北工委特派員王達成主持召開會議,決定改變特派員包攬一切的辦法,在神木縣委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神府工委,書記王達成。工委下轄神木東、神木西、神木北和府谷四個縣委。1935年6月,陝北紅三團在瓦窯渠戰鬥中失利,各縣委相繼解體。此時,工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暫時取消工委,主要領導人編入紅軍分散活動。1935年8月,神府地區黨政軍領導在神木鄭家墕召開會議,決定恢復神府工委,書記張晨鐘。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派楊和亭任工委書記。下轄佳蘆縣委。1936年初,改為中共神府特區委員會。
- 佳縣縣委
- 米東縣委
- 米西縣委
- 吳堡縣委
- 綏德縣委
- 清澗縣委
- 赤源縣委
- 秀延縣委
- 子長縣委
- 延川縣委
- 延水縣委
- 延長縣委
- 延安縣委
- 府谷縣委
- 神木縣委
1935年5月,孔原調離河北前,建立了中共北方局,西北工委由其領導。
1935年9月中旬,中共鄂豫陝省委率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西北蘇區,朱理治、聶洪鈞、程子華等三人組成中央北方局派駐西北代表團,主持召開了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主要領導幹部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改組西北軍委,同時撤銷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
注釋
[編輯]- ^ 1.0 1.1 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简介. 西北革命歷史網. [2016-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簡體中文).
- ^ 韓三洲,責任編輯:吳皓. 长征落脚点选在陕北 毛泽东为何向国民党的报纸致谢?. 人民網,原載於《同舟共進》2011年第9期. 2011-10-13 [2016-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簡體中文).
- ^ 3.0 3.1 整理:李俊傑、許瑞源,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來源:甘肅日報. 2013-06-18 [2016-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