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里芬丁蒲紙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里芬丁蒲紙卷(Elephantine papyri)又譯作象島古卷厄肋番廷草紙象島蒲草紙卷等,是一批於1903年在埃及尼羅河上的象島(伊里芬丁島)找到的古老蒲紙卷

背景

[編輯]
古卷中的函件,為請求重建在象島上因反猶太風潮而被毀的猶太殿宇

古卷所描述的是以斯拉尼希米時代以及更早的時期,即主前第五世紀末葉波斯帝國邊區的情況,從波斯王大利烏王貝希斯敦銘文抄本到猶太人的婚約書,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這時的猶太人流散四方,象島只是他們在邊遠異域的一個聚居地。換言之,當地是在埃及僑居的一個猶太人社區,是當時駐紮在島上的猶太僱傭兵團。全卷以亞蘭文寫成,亞蘭文在波斯時代是外交和貿易的主要語文,已經逐漸取代希伯來文,成為猶太人的日常語言。

考古

[編輯]

學者也從這些古卷獲得當時語文的資料,很多聖經上記載的風俗和名稱,都在這些文字裏找到了詳盡說明。其中一份「逾越節古卷」(Passover Papyrus),是公元前419年波斯王大利烏二世所頒佈的詔書,諭令猶大人守逾越節。這份古卷說明《以斯拉記》所載,波斯王朝賦予以斯拉權柄推行猶太法律的事跡,作其歷史根據。古卷亦顯示尼希米的對頭參巴拉[1]在主前407年已屆高齡。故此學者認為兩人發生之衝突應是公元前464-423年之間,即亞達薛西王一世的時代。

另外,古卷資料指出公元前410年的耶路撒冷大祭司名叫約哈難,而尼希米時代之祭司以利亞實[2]的第二國第三代繼承者也叫約哈難[3],又與以斯拉關係密切[4]。由此可見以斯拉比尼希米至少晚了一代。有關以斯拉和尼希米歸回耶路撒冷[5]的年代考證,從古卷推測出該時間應為亞達薛西王一世的第二十年(公元前455年),而以斯拉的歸回時間[6]可能是亞達薛西王二世的第七年(公元前398年)。

腳註

[編輯]
  1. ^ 舊約聖經《尼希米記》 2:19
  2. ^ 舊約聖經《尼希米記》 3:1
  3. ^ 舊約聖經《尼希米記》 12:22
  4. ^ 舊約聖經《以斯拉記》 10:6
  5. ^ 舊約聖經《尼希米記》 2:1
  6. ^ 舊約聖經《以斯拉記》 7:8

參考

[編輯]
  • 中文聖經啟導本編輯委員會. 中文聖經啟導本. 香港: 海天書樓. : 1324. ISBN 96239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