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國際部
51°31′16″N 0°07′39″W / 51.521096°N 0.127505°W
倫敦大學國際部 | ||||||||||||
---|---|---|---|---|---|---|---|---|---|---|---|---|
創辦時間 | 1858年 | |||||||||||
學校類型 | 公立·遙距教育 | |||||||||||
校監 | 安妮公主 | |||||||||||
院長 | Dr Mary Stiasny | |||||||||||
校長 | Professor Sir Adrian Smith | |||||||||||
學生人數 | 多於54,000(分佈於超過180個國家)[1] | |||||||||||
校址 | 英國倫敦 | |||||||||||
代表色 | ||||||||||||
網站 | www.londoninternational.ac.uk | |||||||||||
|
倫敦大學國際部(University of London Worldwide),前稱倫敦大學國際課程(University of Londo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s)及倫敦大學校外課程(University of London External Programmes),成立於1858年,為倫敦大學開辦的一個遙距大學課程,歷史超過150年。
歷史
[編輯]成立
[編輯]當倫敦大學成立後,查理斯·狄更斯提出了「人民的大學」理論(People's University),使人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為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倫敦大學校外課程因而設立,並於1858年經維多利亞女皇取得皇家特許資格,是全世界第一個開辦跨境教育課程的學府。[2][3]
發展
[編輯]當倫敦大學校外課程出現後,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愈來愈受歡迎,但令它廣為人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報讀該課程的人士,除了在外地作戰的軍人外,更多是囚禁在德國集中營的盟軍戰俘。[4]
因日內瓦會議規定,戰俘有生存權利之保障,包括接受教育之權利。因此,不少盟軍戰俘報讀了倫大校外課程,教材由倫敦大學寄往他們所在的集中營,並於期末考試期間派監考員到集中營監考。在1940年至1945年間,倫大曾於88個集中營進行過11,000次考試,但戰俘的考試合格率偏低,但當中有戰俘成績及格而獲頒學位。[4]
而二戰結束後,由於空郵的快速發展,使它在國際上廣受認識,報讀人數也急速上升。
2008年是倫敦大學校外課程創立150周年紀念。2010年,倫敦大學校外課程更名為倫敦大學國際課程。
特點
[編輯]倫敦大學課程包括不同學科的本科,碩士學位課程,及國際本科預科,碩士預科。每項課程都由下屬的18個學院以各自學科優勢作為指導院校 (Lead College) 負責課程設計及教學指導。學習倫敦大學學位課程的學生報考時需在倫敦大學本部及海外教學點同時註冊學籍,在倫敦大學授權的海外教學點完成規定科目,並通過倫敦大學考試委員會考試作評核,通過後,將授予與在倫敦大學本部學習同等的學歷,並參加年度畢業典禮。非學歷課程,需要跟隨有關教學大綱,利用倫敦大學學生在線學習中心自主完成學習,並通過考試。
下屬院校中參與課程開發的學院
[編輯]- 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 倫敦大學英皇學院
- 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
- 倫敦大學瑪麗女皇學院
-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維學院
- 倫敦大學學院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
國際發展
[編輯]倫大課程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英美等諸多頂尖大學也已接納其國際預科作為入讀本科課程的資格。[來源請求][5]
倫大課程有超過52000名學生就讀,來自約180個國家,全球共設立120個教學點。
中國
[編輯]第五次中英人文交流機制會議中,倫敦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在中國聯合設立首個國際課程課程中心,確立首批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負責指導設立5個本科及碩士學位課程聯合辦學。[6]。中國境內授權 InterGreat Education Group 英萃教育集團為獨家市場顧問,協助與中國大陸地區的院校開展合作辦學。[7]。
協助與中國大陸地區的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在中國已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深圳大學,南昌大學獲得授權設立倫敦大學國際課程中心[8]
香港
[編輯]倫大課程在香港的歷史悠久。1956年,香港大學成立HKU SPACE的前身——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並引入倫敦大學的教學模式,於1964年開設倫敦大學法學士備試班, 為本地首個正式法律課程。當年本地學員除非遠赴外地,否則無法學習法律,故此報讀該課程的反應相當熱烈。隨後,倫敦大學因應香港政府的政策和學員的需求,加強與港大合作,包括開辦全日製法律課程,及於1969年成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9] 由於早年香港大學法學院地位並不高,因此不少港大法學院學生同時報讀倫大法學士課程[來源請求]。現時,不少香港的執業律師持有其法學士學歷[來源請求]。
到1987年,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開設倫大校外課程的哲學文學士備試班, 於1988年開設倫大校外課程的經濟學理學士備試班, 並於隨後提供更多倫大校外課程備試班。[10]
早年香港長期只有一到兩家大學,不少無法考入本地大學而又無法負擔海外升學費用的學生都參與倫大校外課程已考取學士學位資格。而不少畢業生以這個學歷升學或考取專業資格。現時部分倫大國際課程學歷獲納入香港資歷架構內。
1973年,當時的嶺南書院獲得倫敦大學校外課程認可開班教授相關課目, 使其大專課程畢業生得以進修取得由倫敦大學頒發的榮譽學士學位。但這個安排於1975年終止。[11]
現時除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外,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亦有提供倫敦大學法學士課程的備試班。
英國
[編輯]有不少大學早年開辦倫大課程,後授予皇家特許, 獲得大學資格, 當中一些比較知名的大學包括諾丁漢大學, 李斯特大學, 艾克斯特大學和卡迪夫大學。
知名校友
[編輯]諾貝爾獎得主
[編輯]- 費德歷·霍普金斯(192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 渥雷·索因卡(1986年文學獎)
- 朗奴·科斯(1991年經濟學獎)
- 德里克·沃爾科特(1992年文學獎)
- 納爾遜·曼德拉(1993年和平獎)
- 高錕(2009年物理學獎)
孔子和平獎得主
[編輯]其他
[編輯]- 譚惠珠,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黨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 梁展文,前香港屋宇署署長、房屋署署長、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
- 陳碧橋,香港著名裁判官,主持馬尼拉人質事件#香港死因研訊、光復元朗等案審訊
- 何鴻卿爵士(畢業於1970年,香港富商、慈善家及古玩收藏家,何東家族第三代成員,何東爵士之孫)[12]
- 陳慶偉(畢業於1989年,現為香港高等法院法官)[13]
參考資料
[編輯]- ^ Our History. [16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3).
- ^ "Histor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Website https://london.ac.uk/about-us/history-university-lond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Key Facts", University of Londo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Website https://london.ac.uk/about-us/history-university-lond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4.0 4.1 Tatum Anderson, "History lessons at the people's university," Guardian Weekly, May 16, 2007 存档副本. [201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4).
- ^ University of London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Programme. [201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 ^ 彭龙校长率团访问英国. [201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 ^ 伦敦大学授权英萃教育集团.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 ^ 倫敦大學中國獨家市場顧問. 伦敦大学授权英萃教育集团. 倫敦大學中國授權國際課程中心.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 ^ 倫敦大學國際課程獲取認證. [201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6).
- ^ Lawerence M.W. Chiu, Peter Cunich (2008), "HKU SPACE and Its Alumni: The First Fifty Year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151-153
- ^ 胡志偉(2018), 「開創以傳承 — 嶺南大學香港復校」,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 Peter Quinn. Enriching the LLB study experience. 2012年10月3日 [201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16日) (英語).
- ^ Notable past students: 2. [201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