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畫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35底片上以全畫幅規格拍攝的情況

全畫幅(或稱全片幅135、35mmFX,英語:Full Frame,德語:Kleinbild Film),指的是感光元件尺寸為36×24mm。[1]

概述

[編輯]
Leica I,1927,最早的風靡世界的135機型

雖然電影工業中早已使用35mm規格暗盒(Cassette),且早期靜止相機(Still Camera)多有應用,但一般為18x24mm規格。柯達標準的KS-1870英語Film_perforations#KS則確定了使用35mm膠片,且保持36×24mm規格為135格式;其後,徠卡公司的Leica I型照相機也使得讓這一標準成為應用慣例。

現在一般指稱全畫幅,更多是為了與以下情況進行區分:

由於這一規格的大規模使用,通常說的35mm等效焦距也是將其他底幀式上的焦距按照視角換算到這一系統上對比。

此外,雖然景深計算可以只通過放大率與光圈值求取;但是同樣的等效焦距光圈值下,全畫幅相比更小的感測器尺寸有更好的虛化[2],而使得在相關題材的攝影創作中,如人像攝影微距攝影中,用戶需要關注這一指標。

關於全畫幅的其他使用

[編輯]

CCD圖像感測器技術

[編輯]

全畫幅也用於指稱,在電荷耦合器件感測器技術中,感測器的內容覆滿整片感光原件的面積,而不是與同一空間相關像素共用的方式。[3]

135膠捲相機

[編輯]

在使用35mm(135型)膠捲的照相機中,可區分為用滿36mm*24mm的全畫幅(full-frame,底片時代俗稱全格機)和只用18mm*24mm的半片幅(Half-frame,俗稱半格機)兩種機型。

此外,部分機型帶有特殊的拍攝模式,用以獲得較高的長寬比畫面,其實現方式也有兩種:

  • 寬幅

雖然使用135規格膠片,但是鏡頭成像圈高於全幅標準,如Hasselblad XPAN與XPAN II。

  • 遮幅

使用135規格鏡頭拍攝,上下遮擋而得到寬幅畫面。

這類規格也與全畫幅不同。

可能產生的錯誤認知

[編輯]

在膠片時代,感光媒介只籠統分成135、中片幅和大片幅,並無「全片幅」類別。[4]由於全片幅的「全(Full)」給人「最大」的感覺,不少數碼年代才接觸攝影的愛好者經常誤以為全片幅感光面積大於中片幅。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Ronalds, B.F. The Beginnings of Continuous Scientific Recording using Photography: Sir Francis Ronalds' Contribution.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2016 [2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2. ^ 《活用全畫幅帶來的大虛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佳能(中國)
  3.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Nikon E2N/E2Ns and Fujifilm Fujix DS-505A/DS-515A at MIR - Photography in Malaysia. Mir.com.my.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4. ^ The Legacy Project | The Great Picture. [2019-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4) (美國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