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斯通訊社
哈瓦斯通訊社(Agence Havas),是全球第一家通訊社,創始人是法國人夏爾-路易·哈瓦斯(Charles-Louis Havas)。哈瓦斯社正式掛牌成立於1835年,後來成為十九世紀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通訊社之一,從這裏也走出了另外兩個通訊社路透社和沃爾夫社的創始人保羅·路透和貝納德·沃爾夫。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巴黎,該社失去獨立性。其廣告部門仍為私營部門,但信息部門則被國有化,以「法國新聞局」之名被維希政權掌控。1944年,該社一分為二——漢威士廣告集團和法新社。
歷史
[編輯]成立
[編輯]為了養家餬口,1825年哈瓦斯在巴黎創辦了一家新聞社。其業務是從外國報刊上選出法國人感興趣的新聞,譯成法文,然後賣給巴黎各家報紙。由於哈瓦斯本人既有新聞敏感,又有外語能力,所以他的稿件較受歡迎,新聞社生意日益興旺。
1835年,哈瓦斯兼併幾家新聞社後,正式亮出「哈瓦斯通訊社」的招牌。哈瓦斯社便成為全球第一家名正言順的通訊社,哈瓦斯也成為通訊社鼻祖。如今通訊社一詞Agence(Agency),已成為全球通用語。率先使用這個詞的便是哈瓦斯。
19世紀30年代,法國商業報刊興起,為新聞通訊社開闢了廣闊的市場。當時許多廉價報刊如《世紀報》、《新聞報》等,都成為了哈瓦斯社的客戶,其中《新聞報》的發行人吉拉丹與哈瓦斯私交甚為密切。
飛鴿傳書
[編輯]為了安身立命,哈瓦斯社一開始就把速度奉為根本(哈瓦斯創辦通訊社的動因之一,就是因為拿破崙逝世的消息過了兩個月,才從流放地聖赫勒拿島傳回巴黎)。但當時既無鐵路,也無電台,所謂快訊,只能靠驛馬傳遞。為了儘快傳遞新聞,哈瓦斯開始使用信鴿,開闢了布魯塞爾到巴黎、倫敦到巴黎等信鴿傳訊線路。通過這種方式,哈瓦斯當天就可以獲得比利時和英國的新聞,比郵局快很多。
哈瓦斯社成為19世紀第一大通訊社,信鴿立下頭功。
發展
[編輯]此後,哈瓦斯社利用電報、火車等新科技,進一步加快新聞的傳遞速度。 對此,巴爾扎克說:「世界各地的報紙都會很快地到達哈瓦斯手裏」,「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最先獲知世界各地的消息。」同時,他還寫道:
“ | 除了外交機密之外,哈瓦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從收到的報刊雜誌中,哈瓦斯挑選出一些重要的文章或消息,然後編譯成法文稿件。這些新聞稿每天都要送到首相官邸供首相早期後閱讀。不僅如此,巴黎的各個報社也都加入了哈瓦斯通訊社的供稿系統,因為各地去編譯外國的新聞不如購買哈瓦斯的消息更能節約開支......由此諸位可以明白,雖然你們是在不同的報紙上看到了國外的信息,其實來源都是一樣。......極而言之,可以說巴黎只有一份報紙。 | ” |
1848年伴隨着歐洲大革命,哈瓦斯社開始獲得顯著進展,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存在的短短三年間,法國創辦的報紙達一千餘家。大批新創報社與哈瓦斯簽訂協議,訂購新聞,使得哈瓦斯社客戶劇增。此外哈瓦斯社也積極拓展國外市場,比如沙皇俄國的宮廷就訂購了哈瓦斯社的新聞稿。
同年,哈瓦斯僱用了兩名德國流亡者。一個叫沃爾夫,另外一個叫路透。後來兩人各自為政,成立沃爾夫社和路透社,與哈瓦斯社構成了19世紀最有勢力的三大通訊社。
到19世紀60年代,哈瓦斯社開始在拉丁美洲發展業務。
1866年,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美洲與歐洲電報線路連為一體。哈瓦斯社業務也隨之迅速發展。在提供新聞的同時,又開始經營廣告業務。具體做法是用新聞交換廣告版面,然後將這些版面賣給廣告客戶。
《通訊社條約》
[編輯]19世紀50年代,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爾夫社有過一次交換股票行情的雙邊協定。隨着三家機構的改組和擴大,在全球範圍內形成激烈競爭,三方都蒙受很大損失。1870年1月17日,哈瓦斯社、路透社與沃爾夫社在巴黎舉行和解會談,簽訂一系列條約,名為《通訊社條約》(Agency Treaties)。
20世紀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瓦斯社已控制法國80%的報業廣告,成為法國最大的廣告壟斷組織。 1930年一位法國記者在普林斯頓大學召開的報業會議上說:「對於一家報紙來說,疏遠哈瓦斯社實際上意味着喪失其全部的廣告收入。」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哈瓦斯社瓦解分裂。1940年12月,維希政府將其改組成三個機構:
- 廣告社
- 法國新聞社(French Information Service)
- 世界電訊社(Telemondial),專管國際新聞,實際是「德國新聞社」的支社。
該社的一部分反法西斯員工建立了四個反法西斯通訊機構:
- 1940年倫敦的法國獨立新聞社
- 1942年阿爾及利亞的法非新聞社
- 國內的新聞資料通訊社
- 自由法國通訊社
1944年,巴黎光復後,在原址基礎上成立了今天的法新社。
參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美]約翰·霍恩伯格:《西方新聞界的競爭》,魏國強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 [美]J.赫伯特·阿特休爾:《權利的媒介》,黃煜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