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地鐵莎蒂

典範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鐵莎蒂
Subway Sadie
廣告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阿爾弗雷德·桑特爾(Alfred Santell
監製艾爾·羅克特(Al Rockett
劇本阿黛爾·科曼迪尼Adele Comandini
保羅·斯科菲爾德(Paul Schofield
原著根據米爾德里德·克拉姆(Mildred Cram)的《沙漠莎蒂》(Sadie of the Desert)改編
主演多蘿西·瑪卡伊爾Dorothy Mackaill
傑克·馬爾霍爾(Jack Mulhall
攝影亞瑟·艾德森Arthur Edeson
剪接休·貝內特(Hugh Bennett
製片商艾爾·羅克特製片廠(Al Rockett Productions
片長70分鐘
語言無聲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26年9月12日 (1926-09-12)
發行商第一國家影業

地鐵莎蒂》(英語:Subway Sadie)是一部1926年的美國無聲喜劇劇情片,由阿爾弗雷德·桑特爾執導,根據米爾德里德·克拉姆1925年發表的短篇故事《沙漠莎蒂》改編。影片講述了紐約女店員莎蒂·赫爾曼(多蘿西·瑪卡伊爾飾)和地鐵警衛赫伯·麥卡錫(傑克·馬爾霍爾飾)之間的愛情故事,兩人在地鐵站相識相戀並訂婚,但莎蒂之後從售貨員成為實盤買手,她必須在自己的新工作和嫁給赫伯之間作出選擇。電影中的演員還包括查爾斯·默里、佩吉·肖、加斯頓·格拉斯和伯納德·蘭德爾。

影片的製作於1926年5月拉開帷幕。亞瑟·艾德森擔任攝影指導,拍攝工作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周邊的賭場夜總會進行。1926年9月12日,影片在紐約首映,經第一國家影業發行。許多出版物都對電影有正面評價,稱讚了演員的表演和桑特爾的執導技巧。如今,《地鐵莎蒂》很可能已經佚失。

劇情

[編輯]

莎蒂·赫爾曼(Sadie Hermann,多蘿西·瑪卡伊爾飾)是紐約一間皮草商店的店員,她一直夢想着能夠到巴黎旅遊。一天早上搭地鐵上班時,她認識了愛爾蘭裔地鐵警衛赫伯·麥卡錫(Herb McCarthy,傑克·馬爾霍爾飾),經過一段交談,兩人約定這周星期日在紐約的克麗歐佩特拉方尖碑旁見面。[1][2]

赫伯和莎蒂很快陷入熱戀並訂婚,但莎蒂卻在這時獲得了擢升,從售貨員成為實盤買手,必須取消婚約到巴黎工作,赫伯對此非常傷心。莎蒂準備離開,但卻收到了赫伯發來的訊息,原來他遇上事故而住進了醫院。莎蒂前去醫院看望情郎,並且決定放棄自己的新工作,嫁給赫伯;接下來未婚夫告訴她,自己的父親正是地鐵公司的總裁。[1][2]

製作

[編輯]
多蘿西·瑪卡伊爾
傑克·馬爾霍爾
多蘿西·瑪卡伊爾(左)和傑克·馬爾霍爾(右)共同主演了《地鐵莎蒂》

《地鐵莎蒂》由阿爾弗雷德·桑特爾執導[2],阿黛爾·科曼迪尼和保羅·斯科菲爾德把米爾德里德·克拉姆(Mildred Cram)於1925年發表在《紅皮書雜誌》(The Red Book Magazine)上的短篇故事《沙漠莎蒂》(Sadie of the Desert)改編成本片的劇本[3]

電影於1926年5月3日開始進入製作階段[4]。艾爾·羅克特是影片的製片人和製片主任,他與桑特爾一起選擇了電影中的演員。傑克·馬爾霍爾獲選飾演男主角赫伯·麥卡錫。雖然已經坐過很多次地鐵,但他從沒注意到其中的警衛,所以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坐了「幾乎整整一天」的地鐵,來對這些警衛加以觀察[5]。馬爾霍爾對桑特爾有着很高的評價:

他是位了不起的導演,能夠讓人感到非常自然。他擁有像卓別林執導《巴黎一婦人》(A Woman of Paris)時那樣的思路,在我看來,他與劉易斯·邁爾斯通馬爾科姆·聖克萊爾Malcolm St. Clair)都給予他人相同的感觸,都是新一代的導演。他們並不總是把時間花在技術問題上,把演員像木偶一樣擺弄。[6]

獲選扮演女主角莎蒂·赫爾曼的多蘿西·瑪卡伊爾認為,這部電影能夠吸引「美國的每個女孩」前來觀看。她相信,「這部電影中的每個情節都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女孩身上。這正是我所喜歡的。這裏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是真的。」[7]。其他演員和角色包括:查爾斯·默里(Charles Murray)詮釋司機、佩吉·肖(Peggy Shaw)出演埃塞爾(Ethel)、加斯頓·格拉斯(Gaston Glass)飾演弗雷德·佩里(Fred Perry)、伯納德·蘭德爾(Bernard Randall)扮演布朗(Brown[8]

亞瑟·艾德森是黑白無聲片《地鐵莎蒂》的攝影指導[8]。影片在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多個地點取景,其中包括克麗歐佩特拉方尖碑[9]和當地一家賭場客棧,這也是這裏第一次成為電影的取景地[10]。片中還有一場夜總會的戲也是在紐約取景拍攝[11]。休·貝內特擔任電影的剪輯師,艾爾·羅克特製片廠負責製作[8]。1926年6月,羅克特向《電影新聞》表示電影已經拍攝完成[12]。1926年8月18日,第一國家影業為影片發出了版權申請[3]。最終完成的作品有7卷長,膠片全長2050米[8],播放時長約為70分鐘[13]

發行和反響

[編輯]
電影中的一個鏡頭,兩位主角都在其中。影片的成功讓他們之後又一起出演了多部電影。

《地鐵莎蒂》的發行通過第一國家影業進行,影片於1926年9月12日在紐約首映[3]。電影獲得了良好的評價,《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稱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評價中認為電影的結局缺乏驚喜,但就全片來說仍然讓人賞心悅目[14]。《獨立晚報》(The Evening Independent)也稱讚了這部電影,讚揚這是「這個季度最巧妙、最有趣的電影之一」[15]

《電影劇》(Photoplay)雜誌的一篇評論稱讚了瑪卡伊爾的表演,形容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真實與人性的故事」[16]。《電影先驅報》(Motion Picture Herald)的評論中則認為影片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之處,但仍然是一部值得欣賞的佳作,文章中還稱讚了馬爾霍爾的表演[17]。《伯克利每日公報》(Berkeley Daily Gazette)的一篇文章稱讚了電影的劇情、導演技巧和表演,稱其已達到少見的輝煌高度[18]

《早間電訊報》(The Morning Telegraph)在評論中稱,《地鐵莎蒂》會讓「大部分站在車上的乘客感到滿意」,並且相信電影會有「極佳的票房成績」。《紐約新聞報》也給出正面評價,稱這是一部「充滿魅力的輕喜劇」。《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的評論稱電影講了個「始終如一、似模像樣的故事」,還稱讚了桑特爾的導演技巧[19]。《每日鏡報》的一篇評論讚賞了瑪卡伊爾的表演和桑特爾的導演能力[19],《閱讀鷹報》(Reading Eagle)也稱讚了兩位主角的表演,稱他們是「恆星般(亮眼)的組合」[20]。不過,影片也並非沒有負面評價,《教育銀幕》(The Educational Screen)的評論中就認為這部電影中的內容都是些老生常談[21]

1927年6月,《東南密蘇里人報》(Southeast Missourian)的一位記者發文稱,《地鐵莎蒂》已經成為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22]。馬爾霍爾和瑪卡伊爾的銀幕組合廣受好評,有評價稱他們「真是個完美組合」,希望他們能在將來的多部電影中再度合作[6]。兩人在《地鐵莎蒂》後還合作出演了1927年的《笑吧兄弟,微笑》(Smile, Brother, Smile[23]、1928年的《土耳其浴室的女士之夜》(Ladies' Night in a Turkish Bath[24]和《端莊淑女》(Lady Be Good[25],以及1929年的《麗茲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Ritz[26];1933年的《八點鐘的帷幕》(Curtain at Eight)是兩人的最後一次合作[27]

《地鐵莎蒂》的放映一直持續到了1928年1月12日[28],但是截至2007年11月,這部電影的拷貝已無法確定是否尚存,影片很可能已經佚失[8],只有紐約運輸博物館還保存有本片的一張海報[29]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Subway Sadie (1926) – Full Synopsis.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2. ^ 2.0 2.1 2.2 Subway Sadie.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Internet Archive. [2014-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3. ^ 3.0 3.1 3.2 Subway Sadi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7). 
  4. ^ Peggy Shaw in Subway Sadie. The Film Daily. Internet Archiv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 ^ Jack Mulhall Rides Subway for Accuracy. Ottawa Citizen. 1926-10-26 [2014-08-06]. 
  6. ^ 6.0 6.1 Sebastian, Inez. Discovered – Jack Mulhall. Picture-Play Magazine.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9). 
  7. ^ "'Subway Sadie' A Film Story of Every Girl," Says Star.. Lockport Union-Sun & Journal. 1927-01-18: 2. 
  8. ^ 8.0 8.1 8.2 8.3 8.4 Subway Sadie. Silent Era.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9. ^ Koszarski, Richard. Hollywood On the Hudson: Film and Television in New York from Griffith to Sarnoff.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08-27: 129 [2014-08-06]. ISBN 978-0-8135-4552-3. 
  10. ^ Attractions at Showhouse Offer Variety. The Miami News. 1926-11-26 [2014-08-06]. [失效連結]
  11. ^ Plaza. St. Petersburg Times. 1926-09-13 [2014-08-06]. 
  12. ^ Pictures and People. Motion Picture News.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8). 
  13. ^ Erickson, Hal. Subway Sadi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14. ^ A Subway Guard's Romance. The New York Times. 1926-09-13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15. ^ Herbert Clifton is Star on Keith Bill This Week. Evening Independent. 1926-12-10 [2014-08-06]. 
  16. ^ Photoplay. Photoplay.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17. ^ Exhibitors Herald and Moving Picture World. Moving Picture Herald.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6). 
  18. ^ Subway Sadie To be Exhibited Here. Berkeley Daily Gazette. 1926-12-11 [2014-08-06]. 
  19. ^ 19.0 19.1 Subway Sadie advert. The Film Daily.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20. ^ Dorothy Mackaill in Subway Sadie. Reading Eagle. 1926-10-24 [2014-08-06]. 
  21. ^ Subway Sadie. The Educational Screen.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22. ^ Ball Game Played by Artificial Light Is Dazzling Success. The Southeast Missourian. 1927-06-25 [2014-08-06]. 
  23. ^ Smile, Brother, Smile.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24. ^ Erickson, Hal. Ladies' Night in a Turkish Bath. Allmovi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25. ^ Lady Be Good.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7). 
  26. ^ Erickson, Hal. Children of the Ritz. Allmovi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27. ^ Pitts, Michael R. Poverty row studios, 1929–1940: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53 independent film companies, with a filmography for each. McFarland & Co. 1997: 224 [2014-08-06]. ISBN 978-0-7864-0168-0. 
  28. ^ Euclid. The St. Petersburg Times. 1928-01-12 [2014-08-06]. 
  29. ^ Plitt, Amy. Highlights of the New York Transit Museum in New York City. Time Out.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