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基爾運河

座標54°22′03.0″N 10°08′01.2″E / 54.367500°N 10.133667°E / 54.367500; 10.13366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4°22′03.0″N 10°08′01.2″E / 54.367500°N 10.133667°E / 54.367500; 10.133667

基爾運河
基爾運河西端布倫斯比特爾港的船閘
規格
長度98.26 km(61.06英里)
歷史
曾用名威廉皇帝運河
始建日期1887年6月
竣工日期1895年
擴建日期1907-1914
地理
起點布倫斯比特爾北海
終點基爾霍爾特瑙德語Kiel-Holtenau波羅的海

基爾運河 (德語:Nord-Ostsee-Kanal, Kieler Kanal,英語:Kiel Canal),又稱北海-波羅的海運河1948年前被稱為威廉皇帝運河,是一條位於德國最北方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全長98公里(61英里)長的運河。

運河西起北海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跨越日德蘭半島,東至波羅的海的基爾灣的霍爾特瑙港。運河連接了北海和波羅的海,使得來往船隻不必再繞過日德蘭半島,平均節省了460公里(合250海里)的路程。這樣節省了航行時間,又可避免有風暴危險的海域。按照運河官方網站的說法,基爾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人工航道,2007年有43,000艘較大船隻經過運河[1]

歷史

[編輯]

歷史上的首次連接北海波羅的海的運河是艾德運河(Eider Canal),它是通過擴展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最長的河流艾德河而成,1784年完工,長43公里(27英里),連接了基爾與艾德河。從波羅的海進入的船隻駛出艾德運河後便進入艾德河的天然水路,向西一直到圖寧港進入北海,但由於只有29米寬,3米深,大大限制了船隻通過能力。

基爾運河初建時的地圖(1888年)
基爾運河路線圖(點擊放大)

19世紀末期,德國海軍希望有較大的運河可以連接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的海軍基地,使其不必繞行丹麥附近海域。另一方面商業的發展也要求開鑿一條新運河。1887年6月新運河工程開始,九千工人工作八年才建成。1895年6月20日運河正式開通,威廉二世坐船由運河西端的Brunsb到達東段的霍爾特瑙。在霍爾特瑙舉行了一個儀式,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該運河為威廉皇帝運河,並埋下了最後一塊石頭。運河的開通儀式被導演Birt Acres拍攝下來,其膠片還保存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2]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和海軍雙方面的需求,1907年到1914年間進行了河床拓寬和運河加深工程,並在運河兩端的港口安裝了大型船閘。拓寬修整之後的運河可使無畏艦級別的軍艦從北海到達波羅的海,而不必經過丹麥附近海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依據凡爾賽條約裏面的規定,運河由德國管理,但實施國際化,各國船隻均可駛入。1936年希特拉政府取消了運河的國際化狀態,二戰後又重新國際化。

「挪威之夢」遊船後方的休息室

參考資料

[編輯]
  1. ^ Kiel Canal official web-sit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3-10.
  2. ^ Opening of the Kiel Canal. Screenonline. [2007-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