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外百老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箱劇院英語The Tank (theater)是位於曼哈頓的外外百老匯劇院

外外百老匯(英語:Off-Off-Broadway)是指位於美國紐約市的一些規模比百老匯外百老匯劇院更小的劇院,通常只有不到100個座位。外外百老匯運動是1958年反商業和實驗性前衛性戲劇和舞台劇運動的一部分。[1]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的一些外外百老匯作品已經脫離了其運動早期的實驗精神。[2]

發展歷史

[編輯]

外外百老匯運動始於1958年,其宗旨在於「完全拒絕商業劇院」。[3] 米高·史密斯(Michael Smith)將這個名詞的發明歸功於傑瑞·高默(Jerry Tallmer)。[4] 很快,第一批「外外百老匯」劇場在格林尼治村的咖啡館中出現,尤其是位於柯尼利亞街31號的西諾咖啡館英語Caffe Cino。西諾咖啡館由喬·西諾英語Joe Cino經營,他很早就對演員和劇作家表示歡迎並同意他們在自己的場地里上演戲劇,而且他不會事先去了解戲劇劇本,甚至不會去了解劇本的內容。而西諾咖啡館的DIY美學也影響了劇作家和導演們,他們開始嘗試利用廢棄物品進行再開發,利用附近街道廢棄的物品來製作舞台背景。[5] 拉馬馬實驗劇團英語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 Club艾倫·斯圖爾特英語Ellen Stewart和位於耶德遜紀念教堂耶德遜詩人劇場阿爾·卡明斯英語Al Carmines也是外外百老匯崛起的重要人物。其他上演過大量外外百老匯戲劇的著名劇場還有創世紀劇院英語Theatre Genesis、紐約劇場組合(New York Theatre Ensemble)、[6] 老可靠劇場(The Old Reliable)、[7] 多芬劇場(The Dove Company)、劇作家工坊(The Playwrights Workshop[8] 和演員藝術工作室(Workshop of the Players Art[9] 等。

在外外百老匯被合併之前,外外百老匯戲劇以其實驗性質聞名。布魯克斯·麥克納馬拉英語Brooks McNamara寫道,隨着時間的推移,外外百老匯的作品開始失去其的一些實驗精神,並反而開始模仿「外百老匯的特點,逐漸朝着百老匯的形象特點來重塑自己,儘管它們製作的作品經常不適合商業劇院」。[2]

那些以演員權益協會英語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成員為主要角色的外外百老匯戲劇作品可能更像是該協會的演示案例,旨在讓未來的潛在僱主認識其旗下演員。演員權益協會尊重製作此類作品所需要的相關工會規則,包括對演出門票價格、排練時間及演出時間的限制。[10] 事實上,專業演員也會參與這類演示案例作品的製作,並構成了大多數紐約演員的舞台工作。而與此同時,修訂《演員權益協會演出案例規則》的運動正在進行,相關人員認為該規則過於嚴厲而導致不利於紐約劇院的復興。[11]

1964年,外外百老匯作品獲得了參與奧比獎英語Obie Award的評選資格。1974年,戲劇桌獎開始以同樣的標準評選外外百老匯作品與百老匯作品、外百老匯作品。[12] 而自2005年以來,紐約創新戲劇獎英語New York Innovative Theatre Awards都會表彰在外外百老匯取得藝術成就的個人和組織。[13]

劇作家柯克·伍德·布羅姆利英語Kirk Wood Bromley在2005年的紐約創新戲劇獎英語New York Innovative Theatre Awards頒獎禮上建議用「獨立劇院(Independent Theatre / Indie Theatre)」來取代「外外百老匯」。[14]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Charles Wright. Off-Off-Broadway, Way Back When. TheaterMania. 2004-10-04 [2022-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2) (英語). 
  2. ^ 2.0 2.1 Brooks McNamara. Broadway: A Theatre Historian's Perspective. The Drama Review. 2001-12-01, 45 (4): 125–128. S2CID 57571738. doi:10.1162/105420401772990360 (英語). 
  3. ^ Viagas 2004,第72頁
  4. ^ Michael Smith. The Good Scene: Off Off-Broadway. 杜蘭戲劇評論英語TDR (journal). 1966, 10 (4): 159 – 176. JSTOR 1125218. doi:10.2307/1125218 (英語). 
  5. ^ Malewitz 2014,第51頁
  6. ^ Gilbert, Ruth (編). In and Around Town. 紐約. Vol. 3 no. 9 (New York Media, LLC). 1970-03-02: 13 [2022-05-31]. ISSN 0028-73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7. ^ Stephen J. Bottoms. Playing Underground: A Critical History of the 1960s Off-Off-Broadway Move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ISBN 9780472031948. doi:10.3998/mpub.22965 (英語). 
  8. ^ Robert Patrick Papers ca. 1940-1984 (PDF).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04-05 [2022-05-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9. ^ Tony Ortega. Christopher Lloyd! Stacy Keach! Jessica Tandy! It’s the 1973 Obies!. 鄉村之聲. 2011-05-04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英語). 
  10. ^ NY Showcase. 演員權益協會英語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英語). 
  11. ^ Garrett Eisler. Breaking the Code?. 鄉村之聲. 2007-08-28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9) (英語). 
  12. ^ About the Drama Desk Awards. 戲劇桌獎.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英語). 
  13. ^ About The New York Innovative Theatre Awards. 紐約創新戲劇獎英語New York Innovative Theatre Awards.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英語). 
  14. ^ Jeffrey Eric Jenkins (編). The Best Plays Theater Yearbook 87th Edition. Hal Leonard. 2007: 261 [2022-06-01]. ISBN 9780879103460 (英語). 

文獻

[編輯]
  • Bottoms, Stephen James. Playing Underground: A Critical History of the 1960s Off-Off-Broadway Move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 ISBN 9780472031948 (英語). 
  • Curley, Mallory. Tales of Off Off Broadway. Randy Press. 2013 (英語). 
  • Viagas, Robert. The Back Stage Guide to Broadway. Back Stage Books. 2004. ISBN 9780823088096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