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學券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學券制,又稱為教育券制。這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佛利民提倡的一種政府教育補貼制度。與直接給公立學校發放教育經費不同,政府向家長發放教育代金券。主要目的在於,在維持政府教育的補貼同時,在教育體系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升教育品質,給家長更多選擇。

  • 政府向家長發放學券,學券金額等於政府每年津貼個別學生的金額
  • 家長自由選擇合乎指定要求的公立或私立學校
  • 家長用學券繳付全部或一部分學費,學校有權收取學券以外的額外費用,有關費用由自由市場機制決定
  • 學校收到學券後,憑券向政府兌換現金

在學券制度之前,兒童如果想接受政府補貼只能入學就近公立學校,即使該校的教育質量很差,而如果上私立學校則無法接受任何政府補貼。引入教育券後,家長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都能享受每年數千美元的教育補貼。學生有了更好的選擇,而好的學校由生源廣而收入高,規模會逐漸擴大。不好的學校會因缺乏生源,最終因經營不善而被淘汰。

香港

[編輯]

香港政府於2007年推出了針對三至六歲就讀非牟利幼稚園學童的學券補貼系統。每名學童每年可獲得價值13,000港元的補貼,其中10,000港元用於補貼學費,剩餘的3,000港元則用於幼稚園教師進修並取得教育證書。然而,此補貼系統有一些限制。例如,家長只能選擇年費低於24,000港元的非牟利學校。政府希望到2011-2012年,所有幼稚園教師都能取得教育證書,屆時補貼將調整為每名學生16,000港元,全部用於學費。

儘管如此,該系統遭到了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批評。他認為該系統的整個重點是提供一個競爭性市場,因此不應限制在非牟利幼稚園。在有孩子就讀營利性幼稚園的家長抗議後,政府擴大了補貼範圍,適用於2007年9月或之前入讀營利性幼稚園的學童。此外,政府還將向希望轉變為非牟利機構的營利性幼稚園提供高達30,000港元的補貼。

爭議

[編輯]

學券制引入市場競爭的方式,分流了公立教育系統的資源。其最大的反對者是教師工會。教師工會稱這類制度威脅教師的職業穩定性,打破教師的鐵飯碗。因此,美國不少州實施學券制時,都引發教師工會的強烈抵制。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