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德斯軍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參加安德斯軍團的波蘭志願者

安德斯軍團,是1941年到1942年,東線波蘭軍隊英語Polish Armed Forces in the East的非正式稱呼,名稱源自其指揮官瓦迪斯瓦夫·安德斯。蘇軍在蘇德戰爭打響後組建了這支部隊。不過,1942年3月,根據英國-蘇聯-波蘭流亡政府達成的協議,波軍經由伊朗前往巴勒斯坦。隨後,在英國指揮下,這支部隊的許多成員以波蘭第2軍的名義參加意大利戰役

組建

[編輯]

蘇聯在1939年9月入侵波蘭伊始,就宣佈波蘭不復存在,兩國關係徹底破裂。[1] 在1940年到1941年,蘇聯將大約325,000名波蘭公民從蘇占波蘭遷移至本土。[2]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在英國政府的調停和施壓下,波蘭流亡政府和蘇聯在7月重新建交。根據該年7月30日的西科爾斯基-梅斯基協定,蘇聯承認,它和納粹德國簽訂的協議中,有關領土方面的內容全部無效,並且釋放了數萬名波蘭戰俘。根據和波蘭流亡政府的協定,蘇聯給予許多波蘭公民「大赦」,並且將這些人編為一支軍隊。同年8月14日的軍事協定詳細規定了蘇聯領土上的波蘭軍隊在作戰和政治上的待遇。斯大林同意波蘭軍隊在參加東線戰事的同時,下屬於波蘭流亡政府。[3]

1941年8月4日,波蘭首相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任命剛剛離開盧比揚卡監獄的瓦迪斯瓦夫·安德斯將軍為波軍司令。8月17日,米高·托卡熱夫斯基英語Michał Karaszewicz-Tokarzewski將軍開始着手建立部隊。8月22日,安德斯正式接受任命並發佈了第一條命令。

組建工作在布祖盧克周邊進行,人員從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戰俘營中招募。1941年末,波蘭軍隊的規模已經達到25,000人(其中1,000名軍官),總共編成3個師(第5、6、7步兵師)。後來的伊爾貢領袖,以色列首相、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梅納赫姆·貝京當時也參加了這支部隊。1942年春天,組建工作移到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進行,並組建了第8步兵師。

出於種種原因,徵兵工作遇到了一些阻礙。卡廷大屠殺使得很多波蘭軍官喪命,而波蘭人當時還不知道這件事。蘇聯人還不想讓波蘭第二共和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猶太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參加波蘭軍隊。新組建的單位沒有得到足夠的後勤補給,部分蘇聯戰俘營的主管人員干預戰俘的釋放。

安扎利港的紀念碑

遷移

[編輯]

蘇聯人在苦戰之餘並不能給不斷擴充的波蘭軍隊足夠的食物,而他們還要跟蘇聯境內的波蘭平民分享。[4] 在英蘇入侵伊朗後,斯大林在1942年3月18日同意將部分波蘭軍隊轉移到伊朗。最終,蘇聯領土上所有的波蘭士兵和平民都獲准離開蘇聯,進入英國控制區。

波蘭軍人和平民,從阿什哈巴德出發,經由陸路和水路前往伊朗的馬什阿德搭乘火車。許多人在這一路上因為寒冷、飢餓而喪命。大約有75,000名波蘭士兵和37,000名波蘭平民最後離開蘇聯。[5] 安德斯軍團的指揮權隨後被轉給英國政府,後者將這支部隊置於中東指揮部之下。隨後,安德斯軍團穿過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許多士兵加入了波蘭第2軍,並隨之參加了意大利攻防戰,包括著名的卡西諾戰役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ee telegrams: No. 317 of September 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chulenburg, the German ambassador in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2. ^ Czesław Brzoza, Andrzej Leon Sowa, Historia Polski 1918–1945 [History of Poland: 1918–1945], p. 695.
  3. ^ Halik Kochanski (2012).
  4. ^ Anders, Lt.-General Wladyslaw.
  5. ^ Czesław Brzoza, Andrzej Leon Sowa, Historia Polski 1918–1945 [History of Poland: 1918–1945], p.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