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 (中國)
外觀
新潮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組織,成立於1918年11月19日。由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徐彥之、汪敬熙、何思源、楊振聲、江紹原、康白情、李小峰、孫伏園、俞平伯等人[1][2],為響應新文化運動而發起成立之學生社團。
主張
[編輯]新潮社獲胡適協助,以制定政治、學術和史學上的方針。政治態度上,新潮社支持個人主義。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不贊成師生參與政治活動,受北大精神影響,新潮社也強調學術超越政治,一直不過問政治,北大雖然有責任改善社會,但社會行動絕非好事;研究課題應視乎學者的個人興趣,不在乎研究課題的直接用途。[3]成員如顧頡剛,即專注發展國學,離開政治。[4]
新潮社的中心思想是「合乎時代的要求」,這一點受19世紀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及美國學者約翰·杜威的實驗主義影響。知識份子的責任是,發現當代中國社會的需要,加以推動,並要了解歷史的潮流,以探求現代中國應取的方向。史學上,新潮社主張建立「信史」,重視歷史發展的過程,為中國建立新學風。國學研究的目的,是決定現代中國的方向,使中國社會脫離舊轍。[5]
活動
[編輯]新潮社希望出版一份代表學生的新刊物以與《新青年》競爭,於1919年1月1日出版《新潮》,由傅斯年及羅家倫擔任編輯。《新潮》的出版,得到北大教授胡適贊助,[6]但被另一些北大學者創辦的短命期刊《國故》批評。[7]1921年,《新潮》停刊,但新潮社仍繼續關懷中國歷史問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