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列傳
《海上花列傳》,作者江蘇松江府人韓邦慶。是一部清代以吳語蘇州方言(「蘇白」)創作的狹邪小說[1]。又名《青樓寶鑑》、《海上青樓奇緣》、《海上花》,原題「雲間花也憐儂著」。主要內容是寫清末中國上海十里洋場中的妓院生活,涉及當時的官場、商界及與之相連結的社會層面。[2]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海上花列傳》為「清之狹邪小說」的壓卷之作。張愛玲晚年生活一研究《紅樓夢》,二翻譯《海上花列傳》,在拉德克利夫學院將用吳語的《海上花列傳》譯成英文和國語。[3]
歷史畫面
[編輯]《海上花列傳》展示中國古老宗法社會向現代工商社會轉變的歷史畫面:[2]
“ | 在小說開頭,當剛從鄉下出來打算到上海找點生意做做的農村青年趙朴齋,冒冒失失撞上早晨剛剛醒來的花也憐儂的地點,乃是上海地面,華洋交界的陸家石橋;當時便有青布號衣的中國巡捕過來查詢。租界、巡捕和外鄉農民,這幾個獨特的意象,表明了上海的森嚴和另類。 | ” |
——上海大學講演,欒梅健教授 |
不同於傳統小說的人物關係設置與氏族血統安排,翻開《海上花列傳》小說,記述是海上妓女,不甚了解其出身背景籍貫。記述是一座無根的真正的現代工商都會,夾雜着各種口音、混雜着各色人等的移民城市。[2]
文學轉變還表現在大量出現的新興器物描寫內容,在《海上花列傳》中,從自來水、交通運輸、通訊、照明,處處顯示西方物質文明影響,不同於農耕文明和鄉村都會。中國傳統中從未有新興器物洋燈、洋鏡台、煤氣燈裝點堂館門面,黎篆鴻的老相識屠明珠的廂房內,「十六色外洋所產水果、乾果、糖食暨牛奶點心,裝着高腳玻璃盆子,排列桌上」,「桌前一溜兒擺八隻外國藤椅」表現濃濃西洋韻味。《海上花列傳》展示從外國傳入的電報、人力車、東洋車、馬車與長江輪船,記錄新興都會上海的工業性質與現代轉型。[2]
譯本
[編輯]從小就閱讀過海上花列傳這部作品的張愛玲,來到美國之後拜訪胡適提及翻譯的願望也得到支持,不過在他眼中,吳語「這種輕靈痛快的口齒,無論翻譯成哪一種方言,都不能不失掉原來的神氣。」1983年,張譯本以《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形式由臺灣皇冠出版。
憑藉着對於語言的天分,張愛玲將《海上花列傳》的吳語對白,轉換成地道晚清官話。同時,《海上花列傳》中出現的歡場行規、上海的風土人情、晚清服飾、張愛玲都做了準確詳盡的註解。然而她仍擔心讀者不滿意,在序言中寫道:「就怕此書的下一回目是:張愛玲五詳紅樓夢,看官們三棄海上花。」
影響
[編輯]張愛玲曾說自己創作的小說承繼的正是《海上花列傳》和《紅樓夢》的傳統[3]。
潘飛論,張愛玲晚年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紅樓夢》,二是翻譯《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那種嗲聲嗲氣的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話。同時,愛玲對於《海上花列傳》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作品中出現的晚清服飾、歡場行規、上海的風土人情都做了很多準確詳盡的註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