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

座標36°33′36″N 105°38′07″E / 36.55991°N 105.63524°E / 36.55991; 105.6352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
寧夏西部的黃土地貌,這一地貌特徵導致了震區大範圍的黃土滑坡震害。
位置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
坐標36°33′36″N 105°38′07″E / 36.55991°N 105.63524°E / 36.55991; 105.63524
建立2008年
主管團體海原縣人民政府
類型複合遺址
評定時間2008年
主管團體中國地震局

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是一個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該處遺址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文化及地質遺址,系海原活動斷層內各處遺蹟點聯合申報設立,涵蓋震央方圓240公里區域內的斷頭溝斷尾溝斷塞塘漕形谷堰塞湖等地貌以及西安州古城萬人墳遺址等文化遺產,具有地震科研價值和史料價值[1][2]

地質背景[編輯]

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主體位於海原縣,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屬寧夏中部乾旱帶,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黃土廣布、植被稀疏[3]。海原縣深居內陸,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年均降水量286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3][2]

海原大地震發震的海原活動斷裂帶處於歐亞板塊內部,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邊緣地區[4]。海原活動斷裂帶是一條左旋走滑斷裂,亦是該地區規模最大、活動最強烈的一條斷裂帶[4]。該斷裂帶由11條次級剪切斷層組成,呈現垂直位移較大、水平位移較小的格局[4]

遺址歷史[編輯]

1920年海原地震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給中國西北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傷亡人數居中國歷史第三[5]

1920年12月16日,甘肅省海原縣發生了黎克特制7.8級、矩震級8.5級的強烈地震,震央烈度達中國地震烈度表XII(12)度[3]。據北洋政府調查組負責人翁文灝估計,此次地震「震動範圍延及甘、陝、蜀、鄂、皖、豫、晉、燕、魯、察、綏、青等12省區,面積約170萬平方公里……震災最重者,在海原、固原、靖遠、隆德、靜寧、通渭之間,而尤以海原、固原間為最烈」[5]。據翁文灝統計,震央區域內,土房窯洞一律塌平,即磚築牆垣及建築較固之衙署祠墓等,亦受重大損壞。是次地震估計造成至少273,400人死亡,傷者不計其數[5]

2017年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部門表示,《海原地震地質公園評價和規劃》基礎工作已完成,準備申報國家級海原地震地質公園[6]。2008年,經中國地震局批覆同意,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設立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1]

文化遺產[編輯]

遺址內現存海原縣城北城牆、西安州古城、干鹽池城、古堡、民居遺址群等景觀[7]。地震發生時,海原縣城中的房屋幾乎全部震毀、城牆大半毀壞,城內僅一座鐘樓和一口土坯拱窯倖免於難[7]。1934年,甘肅省政府撥款修復縣城,重夯城牆。目前當地尚余北城牆留存至今,其中部分牆段地震時坍塌處與重修時的填補處部分分離,痕跡明顯[7]

西安州古城震前周長九里六分,城牆高、闊三丈二尺,建有城壕捎牆,築有城門三座[7]。城北設有官衙,城南四街八巷[7]。1920年的地震致使西安州城全城變為廢墟,城牆多處崩塌。目前,西安州城牆基本保留了震後的模樣,李旺鎮北堡子清真寺和九百戶清真寺二處亦留存至今[7]

此外,位於海原縣城西部的干鹽池城在地震中嚴重受損,形成地塹式下陷裂谷、陡坎、次一級裂縫和鼓包組成,遺址地面震線呈西北—南東走向,全長237公里[7]。干鹽池、東堡子震後完全毀壞,城牆未修復,至今還大致保留着震後的面貌[7]。海原縣內作為防禦性工事的堡子,多數被搖塌,但目前仍有少數尚存[7]。而作為居住用途的崖窯則仍有幾百處保存迄今[7]

地質遺蹟[編輯]

海原大地震形成的滑坡、裂縫遺蹟遍佈縣境[5]。目前尚存的地震裂縫遺蹟有菜園山地裂縫鹽池古城平地裂縫兩處[7]。其中,菜園山地裂縫綿延數十公里、寬約1米、深約3米,系海原縣內最大的山地地震遺蹟[7]。而鹽池古城平地裂縫則有近1公里的裂縫,寬窄不一,是該縣境內最大的平地地震遺蹟[7]

地震導致震區山體鬆動、山崩極多、河流壅塞、形成震湖[5]。當地現存較大的地質滑坡遺蹟包括九彩鄉滑坡遺址李俊海子滑坡遺址李俊鄉二百戶滑坡遺址小山遺址海子堰遺址[7]

遺址保護[編輯]

有專家指出,海原縣內的地震遺址星羅棋佈、遍佈全縣,加之文保經費緊張等因素,使得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的保護工作開展困難[8]。有企業在李俊大滑坡遺址內頂風開礦,違規開採石膏,嚴重破壞地震遺址景觀[8]。九彩鄉滑坡遺址受到公路施工破壞,山坡斜剖面出現大量盜洞,被埋窯洞內的動物骨骼、雕花青磚、青花瓷片散落一地,部分文物被盜掘者帶走[9]。根據這一情況,當地有政協委員建議,對於獨特的地震文化和重要遺蹟應妥善加以保護,並應將一些地震遺址進一步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8]。目前,當地政府已着手興建「海原地震博物館」,並使之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8]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陳繼革. 中国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8, (8): 61–61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在途網編輯. 海原自然地理. 在途網. 北京. [2018-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3.2 海原縣人民政府. 海原概况. 海原縣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海原. [2018-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4.2 鄧起東; 張維岐; 張培震; 焦德成; 宋方敏. 海原走滑断裂带及其尾端挤压构造. 地震地質. 1989, 11 (1): 1–14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 5.1 5.2 5.3 5.4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宁夏通志•地理志(下).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銀川). 2004 (中文(中國大陸)). 
  6. ^ 新華社銀川. 地震地质遗迹 宁夏独一无二. 搜狐網新聞. 北京. [2018-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0)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李進興. 略说海原的地震遗迹. 寧夏史志. 2008, (5): 37–42 (中文(中國大陸)). 
  8. ^ 8.0 8.1 8.2 8.3 王麗莉; 余莉. 海原地震遗址需要有个“家”. 中國廣播網寧夏分網. 北京.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中文(中國大陸)). 
  9. ^ 新華社銀川. 海原大地震被埋窑洞重见天日之后. 人民網新聞. 北京. [2018-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中文(中國大陸)). 

延伸閱讀[編輯]

  •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 中共海原縣委; 海原縣人民政府. 海原大地震 1920. 銀川: 陽光出版社. 2010-12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思源. 宁夏地震志.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07 (中文(中國大陸)).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