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考古學
環境考古學(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考古學分支學科[1],一門重建過去人類社會與所生活環境間關係的科學 [2][3]。該領域代表了一種通過人類古生態學方法來研究古環境的考古方法。重建過去的環境以及過去人類與所居景觀間的互動關係,為考古學家提供人類活動環境的起源和演變、史前適應性變化和經濟習俗行為的見解[4]。
環境考古學通常分為三個子領域:
環境考古學通常涉及對動植物遺骸的研究,以調查史前居住時期存在哪些動植物種類,以及人類社會如何管理它們。它還可能涉及物理環境的研究,以及過去與現在相似或不同的程度。此類分析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對遺址形成過程的研究[6]。當發掘或勘測現場可能不存在遺物,或可能埋藏有遺物和考古特徵的地區存在地球運動的情況下,如侵蝕,該領域就特別有用。雖然各分支專業如生物考古學或地貌學都是由所研究的對象所定義,但「環境」一詞表示一般科學探究領域的通用範疇,適用於整個考古學所研究的時段和地理範圍[7]。
分支領域
[編輯]古植物學
[編輯]植物考古學是對植物遺骸的研究和解釋,通過確定植物在歷史背景下的用途,研究人員可重建過去人類的飲食,並確定他們的生存策略和植物經濟,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類社會和文化行為[8],如對木炭等標本的分析可揭示燃料來源或建築佈局。植物考古學還經常研究種子和果實殘骸,以及花粉和澱粉[8]。植物可以多種方式保存,但最常見的是碳化、水浸、礦化和乾燥[9]。考古植物學中的一個領域是民族植物學,它更具體地研究植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以及植物對人類社會已經並將繼續產生的文化影響。植物作為食物、作物或藥物的用途以及植物的經濟影響都令人關注[10]。
動物考古學
[編輯]動物考古學是對動物遺骸的研究,這些遺骸可告訴我們動物所處的人類社會情況[11] 。動物遺骸提供了人類捕食(反之亦然)或馴化的證據。儘管揭示了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特定關係,但在某些地區發現的動物骨骼、獸皮或DNA可描述該地區過去的景觀或氣候狀況[11]。
地質考古學
[編輯]地質考古學是對景觀和地質過程的研究,它着眼於人類年代內的環境,以確定以前社會可能如何影響或受到環境的影響[12]。沉積物和土壤經常被研究,因為這是發現大部分遺物的地方,也是由於自然作用和人類行為可以改變土壤並揭示其歷史[12]。除目視觀察外,計算機編程和衛星成像通常被用來重建過去的景觀或建築[13]。
其他相關領域包括:
歷史
[編輯]經過50年的發展,環境考古學已成為一門獨特的學科[14]。近年來,其重要性不斷提升,目前已成為大多數挖掘項目的既定組成部分。該領域為跨專業學科,環境考古學家和古生態學家常與專門從事物質文化研究的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並肩工作,以更全面地了解過去的人類生活及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氣候壓力如何影響人類並迫使他們適應環境變化[15]。
在20世紀60年代的考古學中,環境被視為「被動」地與人類互動。然而,隨着達爾文主義和生態原則的加入,這一看法被轉變。當時的著名理論和原則(綠洲理論、災變說和「長時段」(longue duree))強調了這一觀念。例如,災變說討論了自然災害等大災難如何成為社會生存的決定因素[16],環境可能對人類社區產生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對於研究人員來說,研究環境可能對社會產生的直接影響變得更加重要。這引發了「中程理論」(Middle-range theory)以及20世紀和21世紀環境考古學提出的主要問題。從那以後,環境考古學研究得出了兩項主要結論:人類起源於非洲、農業起源於西南亞。該領域的另一種重要思想轉變是集中在成本效益的概念上。以前,考古學家認為人類通常會採取行動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但後來開始相信情況並非如此。隨後的理論/原則包括社會性和專業化,以及對考古遺址之間關係的關注[16]。近年來,政府研究的審計和環境考古學的「商業化」運作也塑造了這一分支學科[17]。
傑出貢獻者
[編輯]路易斯·李奇為該領域的研究做出了大量貢獻,李奇及他的妻子瑪麗·李奇最出名的是他們在非洲人類起源方面的研究。路易斯.賓福德(Louis Binford)發展了中程理論。根據這一理論,研究人員研究的人類與環境間的關係可用模型來描述。
埃里克·希格斯(Eric Higgs)研究了亞洲農業的發展和「遺址資源域分析」方法,即根據遺址區域提供資源的潛力來研究土地的開發[16]。
卡爾·巴特澤(Karl Butzer)是著名的環境考古學先驅,曾多次獲獎,並在考古學、地理學和地質學領域開展研究[18][19].
道格拉斯·凱納特(Douglas Kennett)環境考古學和人類行為生態學學者,以研究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瑪雅文明的發展和瓦解而聞名[20]。
方法
[編輯]環境考古學家通過評估和/或挖掘接近遺址,評估旨在分析一個地區的資源、文物及其潛在的意義。挖掘地下不同地層的樣本,並使用相似策略進行評估。所尋找的樣本通常包括人類和動物遺骸、花粉和孢子、木材和木炭、昆蟲,甚至同位素。脂質、蛋白質和DNA等生物分子可作為啟發性樣本[21]。在地質考古方面,處理地形和衛星成像的計算機系統通常用於重建景觀;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可處理空間數據和構建虛擬景觀的計算機系統[13];氣候記錄可以通過古氣候學模擬重建,可提供有關溫度、降水、植被和其他相關氣候條件的信息[22],以及提供現代氣候的背景,並將過去的氣候與現在的氣候進行比較[23]。
意義
[編輯]環境考古學聚焦於收集有關人類與周圍環境各方面關係的信息,所有這些信息(以及其他領域的)結合在一起,可充分了解過去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24]。過去的土地利用、糧食生產、工具使用和職業模式等各方面都可重建起來,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當前和未來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中。通過捕食、農業和將外來生物引入新環境,人類改變了過去的環境,了解這些過去的活動有助於我們在當前所進行的保護和恢復活動[25]。
環境考古學提供了關於可持續性以及為什麼一些文明會崩潰而另一些文明得以延續的見解。社會崩潰在整個人類史中已發生過多次,最突出的示例之一就是瑪雅文明。利用前面討論過的湖泊沉積岩芯和氣候重建技術,考古學家能夠模擬瑪雅時代的氣候[26]。雖然瑪雅社會崩潰時,尤卡坦半島出現了極端乾旱,但是許多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他們的滅亡。砍伐森林、人口過剩和開墾濕地只是少數幾種關於瑪雅文明為何崩潰的理論,但所有這些都對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27]。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研究瑪雅人對環境的影響可讓研究人員了解這些變化是如何永久性地改變了地區的環境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下降[28]。
考古學家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來證明他們的工作具有超出學科範圍的影響,這促使環境考古學家認為了解過去的環境變化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土地覆蓋、土壤健康和糧食安全等領域的結果至關重要[29]。
參考文獻
[編輯]- ^ O'Connor, Terry. Pinned Down in the Trenches? Revisiting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Internet Archaeology. 2019, (53). doi:10.11141/ia.53.5 .
- ^ What i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6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 ^ Wilkinson, Keith.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pproaches, Techniques & Applications. Stroud: Tempus. 2003. ISBN 0752419315.
- ^ Branch, Nick.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London: Routledge. 2014. ISBN 978-0340808719.
- ^ Online Archaeobotany Tutorial. Integrated Archaeobotanical Research Project.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6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August 2016).
- ^ Kris, Hirst. Site Formation Processes. about education. [6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7).
- ^ Butzer, Karl W. Collaps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PNAS. 2012, 109 (10): 3632–3639. PMC 3309741 . PMID 22371579. doi:10.1073/pnas.1114845109 .
- ^ 8.0 8.1 Van Der Veen, Marijke. Formation processes of desiccated and carbonized plant remains – the identification of routine practic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June 2007, 34 (6): 968–990. doi:10.1016/j.jas.2006.09.007.
- ^ Archaeobotany. sites.google.com. [201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 (美國英語).
- ^ Archaeobotany - Ethnobotany. sites.google.com.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美國英語).
- ^ 11.0 11.1 Zooarchaeology Lab —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ucdavis.edu. [201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英語).
- ^ 12.0 12.1 1930-, Rapp, George Robert. Geoarchaeology : the earth-science approach to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ill, Christopher L., 1959-. New Haven. 1998. ISBN 9780300157345. OCLC 951622849.
- ^ 13.0 13.1 Ghilardi, Matthieu; Desruelles, Stéphane. Geoarchaeology: where human, social and earth sciences meet with technology. S.A.P.I.EN.S. 2009-05-30, 2 (2) [2022-03-04]. ISSN 1993-38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法語).
- ^ History. Florida Museum. 2017-04-05 [2019-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美國英語).
- ^ Gkioni, Maria.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st in the study and reconstruction of cave palaeoclim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2004, 33: 115–127 [2022-03-04]. doi:10.5038/1827-806X.33.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透過Scholar Commons USF.
- ^ 16.0 16.1 16.2 G., Evans, Joh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nd the social order. London: Routledge. 2003. ISBN 0203711769. OCLC 54494457.
- ^ Howard, Andy J.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ternet Archaeology. 2019, (53). doi:10.11141/ia.53.1 .
- ^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Karl W. Butzer. YouTube. Anne Buttimer. 1987 [6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 ^ Turner, Jr., B. L. Karl W. Butzer 1934 - 2016 (PD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12 July 20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3-04).
- ^ Kennett, D. J.; Breitenbach, S. F. M.; Aquino, V. V.; Asmerom, Y.; Awe, J.; Baldini, J. U. L.; Bartlein, P.; Culleton, B. J.; Ebert, C.; Jazwa, C.; Macri, M. J. Develop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Maya Political System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Science. 2012-11-09, 338 (6108): 788–791. Bibcode:2012Sci...338..788K. ISSN 0036-8075. PMID 23139330. S2CID 34471136. doi:10.1126/science.1226299 (英語).
- ^ Jones, David M. (編).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thods from sampling and recovery to post-excavation. English Heritage. 2011 [2019-03-09] (英語).
- ^ Climate Reconstruction |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CEI) formerly known a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NCDC). www.ncdc.noaa.gov.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 ^ Past Climate | NOAA Climate.gov. www.climate.gov.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3).
- ^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Place of publication not identified: Routledge, 2016.
- ^ Grayson, Donald K.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of Human Impacts on Animal Populations.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1-03-01, 15 (1): 1–68. ISSN 1573-7802. S2CID 162612422. doi:10.1023/A:1011165119141 (英語).
- ^ Drought and the Ancient Maya Civilization |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CEI) formerly known a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NCDC). www.ncdc.noaa.gov.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New clues about how and why the Maya culture collapsed. Harvard Gazette. 2020-02-28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美國英語).
- ^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ility.utah.edu.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美國英語).
- ^ Richer, Suzi; Stump, Daryl; Marchant, Robert. Archaeology has No Relevance. Internet Archaeology. 2019, (53). doi:10.11141/ia.53.2 .
外部連結
[編輯]- 什麼是環境考古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考古學 A-Z:S-種子(植物遺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考古學 A-Z:T-發掘(遺址形成過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考古學概念:考古動物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動物、食物和古代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環境考古學協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歷史上的英格蘭—環境考古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考古學數據服務-環境考古學書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回顧與前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訪問相關的開放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