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惡聲論
外觀
《破惡聲論》是1908年12月魯迅以「迅行」為筆名發表於《河南》第8期的古文文章。後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背景
[編輯]1906年6月,章太炎獲釋,後經上海去日本。同盟會召開歡迎大會,出席者兩千人。章太炎在會上演說,提出中國革命者的兩個任務:「第一是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國粹激勵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
1908年,魯迅師從章太炎。《河南》為劉師培所編輯。《破惡聲論》是1908年12月魯迅以「迅行」為筆名發表於《河南》第8期的古文文章,是魯迅在日本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是一篇未完稿。[1]
內容
[編輯]寂漠為政,天地閉矣
[編輯]魯迅認為,中國已經到了「寂漠為政,天地閉矣」的狀態,需要「不和眾囂,獨具我見之士」來激發人們的「心聲」,「人各有己,朕歸於我」,這樣就會「群之大覺近矣」。當時有兩種主張:一種主張做國民,一種主張做世界人,而魯迅認為:「尋其立意,雖都無條貫主的,而皆滅人之自我」。
偽士當去,迷信可存
[編輯]針對破除迷信的主張,魯迅界定迷信為「形上之需求」,也就是超越性的產物。魯迅反駁那些嘲笑神話的人說:「太古之民,神思如是,為後人者,當若何驚異瑰大之;矧歐西藝文,多蒙其澤,思想文術,賴是而莊嚴美妙者,不知幾何。」
侵掠攻奪,足為大禁
[編輯]「華土之苦於強暴,亦已久矣」,針對當時的「崇強國」、「侮勝民」思潮,魯迅認為我們應該反對侵略,反對霸權,而不是去推崇侵略,推崇霸權。中國立國「乃在文明之光華美大,而不借暴力以凌四夷」。
評價
[編輯]汪暉認為,這篇文章可以視為對「什麼是啟蒙?」這一問題的獨特回答。[2]
參考文獻
[編輯]- ^ 樂黛雲.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中國文化研究. 1999, (1): 37-42.
- ^ 汪暉.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開放時代. 2010, (10): 84-115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