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祀馬神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紫禁城西北角,遠處為西北角樓。右側掛有「故宮博物院工會委員會」牌子的門是祀馬神所的入口,西北角樓下方露出的一個黃琉璃瓦頂的角即祀馬神所的殿角。房屋前方低處帶黃琉璃瓦的磚砌矮牆是內金水河東岸的護欄,左側帶黃琉璃瓦頂的建築是城隍廟的正殿。
紫禁城西北角,遠處為西北角樓。遠處被樹木遮蓋的黃琉璃瓦頂建築是祀馬神所正殿。左側紅牆為城隍廟的東牆,牆內黃琉璃瓦頂建築即城隍廟正殿。

祀馬神所,位於紫禁城內的西北角,為清朝馬神之所。[1]

歷史[編輯]

祀馬神所,又稱「馬神房」。光緒《順天府志》載,「城隍廟東為祀馬神之所。」[2]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諭旨:「朕所乘之馬匹,祭祀甚屬緊要,每逢致祭,必須有承祭之人,嗣後每季祭祀,著派內務府大臣一員致祭,上駟院卿員亦著一人前往。」《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載,「每年春秋二季,為馬祀神,祭畢,將祀神紅綢拴記上乘御馬。乾隆二十六年奏,每年春秋二季,在神武門西邊神房,為騸馬致祭。系薩滿叩頭,白晝給紅綢條七十副,拴記上乘額數御馬,晚間給青綢條二百七十六副,拴記大凌河騾群馬匹。」《欽定日下舊聞考》載,春秋祀馬神,按明朝制度屬於太僕寺負責,清朝改歸上駟院負責。[2]

《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掌儀司》卷載,「坤寧宮薩滿等演習讀念,嘉慶十三年奉旨,薩滿等著每日輪流前往馬神房演習讀念,並著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輪流前往聽其讀念。」[2]

清朝規定每年春、秋兩季遣大臣祭祀馬神,在供案上擺放醇酒及食物,祭祀者要在馬神前敬香、行禮,並跪讀祭文。祭文祝詞曰:[1]

敬祝者,撫脊以起兮,引鬣以興兮,嘶風以奮兮,噓霧以行兮,食草以壯兮,齧艾以騰兮。溝穴其弗逾兮,盜賊其無擾兮。神其貺我,神其佑我。

祈禱已畢,取綢條在香爐內熏禱。祭祀馬神時,上駟院要牽數匹御馬拴在祀馬神所門前,祭祀已畢,要將預先寫好的祝文拴在御馬的尾巴上面,王爺及陪祭大臣等人騎御馬而去。[1]

清朝滅亡後,祀馬神所逐漸冷落,不再舉行祭祀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和其西南側的城隍廟一度被文物出版社用作印刷廠,神殿內安裝化鉛字爐,成為排字鑄字房和排字車間。文化大革命時期,這裏的造反派破四舊」,將城隍廟的城隍、祀馬神所的馬神砸毀,幸而殿宇、神壇留存下來。後來,印刷廠因被確定為火災隱患,被指令遷走,城隍廟由《紫禁城》雜誌社進駐,劉北汜朱家溍進駐城隍廟辦公,故宮博物院工會則進駐祀馬神所辦公。[1]

建築[編輯]

紫禁城西北角樓與神武門之間的城牆下,有一條水道穿過,為內金水河的進水口,進水口處修有鐵柵、水閘,稱「水關」,水關可控制水流、保持水位。在水閘以南,內金水河先向西,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南,此後為一條約200米長,南北走向的筆直水道,與紫禁城西城牆之間距離約50米。祀馬神所位於內金水河進入紫禁城後向西南曲折河段的北岸,西側緊鄰紫禁城西北角樓,祀馬神所旁邊是皮庫。祀馬神所西南方向為城隍廟,城隍廟北側緊鄰紫禁城西北角樓。[1]

祀馬神所有一座正殿,與城隍廟正殿形制相同,均為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殿內主供馬神。過去正殿前有香爐、焚爐、祭台。[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王銘珍,紫禁城的城隍廟和馬神廟,北京檔案2004年12期
  2. ^ 2.0 2.1 2.2 清宮述聞:正續編合編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943-9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