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耳曼尼亞」軍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日耳曼尼亞軍團
拉丁語Legio I "Germanica"
羅馬帝國擴張圖
公元前133年(紅),公元前44年(橙),公元14年(黃),公元117年(綠)

存在時期公元前48年至公元70年[1]
國家或地區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國
種類羅馬軍團
駐軍/總部塔拉科西班牙(公元前30年-公元前16年)
下日耳曼尼亞(公元1世紀初-公元69年)[1]
吉祥物金牛
參與戰役法薩盧斯戰役
坎塔布連戰爭英語Cantabrian Wars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尤利烏斯·凱撒
尼祿·克勞狄·德魯蘇斯

第一「日耳曼尼亞」軍團拉丁語Legio I Germannica,英語:First Legion Germanica)是一個羅馬軍團的名稱。一般認為,它於公元前48年由蓋烏斯·朱利烏斯·凱撒建立,用來對抗他的政敵龐培。在公元70年的巴達維武裝起事以後,剩餘的第一軍團士兵被整編加入第七蓋米納軍團[1]該軍團的標誌物仍不明確,但很可能是金牛座,亦如凱撒曾經建立的其他軍團。[2]

建立[編輯]

有關第一軍團的建立有兩種說法。比較可信的一種是它是由朱利烏斯·凱撒在和龐培的內戰中建立的,時間是在公元前48年。[1]這樣的話第一日耳曼尼亞軍團便參加了法薩盧斯戰役[3][2]

另一種說法他是由凱撒的副官蓋烏斯·維比烏斯·潘撒·凱特洛尼亞努斯英語Gaius Vibius Pansa Caetronianus在公元前43年建立。目的是協助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對抗馬克·安東尼[4]

無論它是何時建立的,奧古斯都繼承了這個軍團的領導權,而且應該是在他眼皮底下服役了一段時間。然而歷史上並沒有出現「第一奧古斯都軍團」這個編制。有一種解釋是日耳曼尼亞的榮譽稱號替代了奧古斯都這個相對大眾化的軍團名稱。[2]

在西班牙[編輯]

一些西班牙古代硬幣上的銘文表明,在公元前30年至公元前16年間,一些第一日耳曼尼亞軍團駐紮在塔拉科,在那裏他們參加了坎塔布連戰爭英語Cantabrian Wars[2]

在日耳曼[編輯]

在公元1世紀前期,第一軍團出現在了萊茵河前線。[4] 這應該是來自於羅馬的命令,但是何時發出的尚不得而知。軍團可能在離開西班牙地區以後進行了整編,但更可能是補充了新的兵員。

在日耳曼尼亞,第一軍團很快便獲得了「日耳曼尼亞」軍團的榮譽稱號。至於這個稱號的具體來源便不太明確了。當時日耳曼行省共有五個軍團,由瓦盧斯擔任總督。公元9年,羅馬帝國和日耳曼聚落之間爆發了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軍團慘敗,損失高達兩萬餘人。幸運的是,瓦盧斯並沒有帶走所有的第一軍團,而是留下了兩個大隊(960人左右)看守營地。

最可能的情況是,「日耳曼尼亞」的頭銜是在德魯蘇斯(羅馬皇帝尼祿的祖父)領導的對抗日耳曼聚會的戰鬥中獲得的。德魯蘇斯是一個富有盛名的將軍,在他的手下服役是羅馬軍團的榮耀,而且這種榮耀名歸實至。[1]

兵變[編輯]

瓦盧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戰敗以後,奧古斯都的養子提比略接過了萊茵河畔軍團的指揮權。此時,萊茵河的羅馬帝國兵力已經增援至共計8個軍團。在這8個軍團中,4個軍團駐紮於萊茵河上游,被稱為「高地日耳曼軍團」;包括第一軍團在內的4個軍團駐紮於下游,被稱為「低地日耳曼軍團」。第一軍團的駐地在近科隆附近。[1]

提比略在公元13年回到意大利之後,奧古斯都任命提比略的侄子,也就是德魯蘇斯之子——日耳曼尼庫斯接替他的叔父掌管萊茵河的8個軍團。在奧古斯都去世後,提比略繼承了他的衣缽,成為下一任「第一公民」。

此時,在多瑙河防線,有三個軍團駐紮在潘諾尼亞。一天假日,一個名叫波瑟紐斯的士兵發表演說,呼籲羅馬帝國改善士兵待遇。他認為,他們應該減少實際服役期(羅馬軍團士兵當時名義上的服役期限是16年,預備役是20年;但實際服役年限中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並且提高軍餉。許多士兵擁護他的觀點,聲勢之大,甚至驚動了執政官貝爾蘇斯英語Junius Blaesus。他在試圖平息解決此事無效後,派出了他的一個兒子,向提比略報告。而士兵們則在營地等待皇帝的回覆。

兵變的消息很快傳達到了駐紮在拿布圖斯英語Nauportus這個小鎮的其他各軍團那裏。他們監禁了他們的長官並且強迫他像士兵一般攜帶裝備和輜重「體驗」一下士兵們的艱苦生活。到達營地以後,這些士兵作鳥獸散。而貝爾蘇斯集結了一些仍然忠於他的士兵,把這些逃亡者紛紛抓獲,並關進了禁閉室。但是這沒有什麼效果,士兵了想辦法獲得了自由。暴動愈演愈烈,士兵們驅逐了軍事保民官,甚至還殺害了一些百夫長。「第一公民」提比略的親生兒子,德魯蘇斯(和前文的杜路蘇斯不是同一個人)帶領一些部隊來到了營地,緊鎖大門以後,將士兵紛紛勸回了他們的帳篷。隨後他派出他的士兵去和起事者單獨溝通,士兵們紛紛表示願意回到崗位上。杜路蘇斯果斷處決了波瑟紐斯和他的一名同夥,隨後轉身回去羅馬,並且向1.8萬名士兵們保證他會帶來「第一公民」和元老院的回覆。此事看上去就這麼平息了。

然而,多瑙河防線譁變的事情傳到了萊茵河畔,「日耳曼軍團」的士兵認為新皇提比略登基也是要求提高待遇的好機會,8個軍團共有4.8萬人之多。低地日耳曼軍團首先譁變,高地日耳曼軍團則靜觀其變。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日耳曼尼庫斯急忙放下手頭在高盧地區徵稅的工作,率領一小隊人來到了萊茵河營地。他也聽取了士兵們的抱怨以後,便聚集了這些暴亂的士兵,試圖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士兵們群情激憤,紛紛露出背上被百夫長們鞭撻的傷痕向日耳曼尼庫斯控告他們的軍官。日耳曼尼庫斯憤恨之餘,便要拔劍自殺,被手下士兵勸阻。

最終,日耳曼尼庫斯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決定將其妻子大阿格里皮娜和他4歲大的兒子,也是士兵們的吉祥物,「卡利古拉"(這是士兵們給他起的外號,即「小軍靴」)送回高盧地區,由高盧人保護他們的安全。羅馬軍團的士兵們面對如此情景,身為羅馬公民居然不能保護同族,他們羞愧難當。激憤的士兵們將譁變的主謀們用鐵鏈綁住,押上高台,如同判決失敗的角鬥士一般,羅馬士兵們由呼喊生死的聲音來決定這些主謀的生死。然而,譁變的目標也同時達成了——平時作威作福的百夫長們也面臨着同樣的待遇,由士兵們進行判決。百夫長中的腐敗無能者立即被開除出軍隊,公正的人則得以繼續服役。

觀望的高地日耳曼軍團則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內亂,將領們召集一些未參與譁變的士兵,和譁變者刀刃相向,混亂中也有無辜士兵不幸蒙難。[5]然而,譁變終於被徹底平息了,日耳曼尼庫斯回了羅馬。

隨後,元老院決定,滿足譁變士兵提出的部分要求,改善士兵待遇。包括嚴格落實16年兵役、4年預備役的制度,以及加倍賞賜奧古斯都給軍團士兵的遺贈。[6]

解散[編輯]

公元68年,尼祿被迫自殺,歷史上的「四帝之年」開始。隨後,在公元70年的巴達維武裝起事以後,剩餘的第一軍團士兵被整編加入第七蓋米納軍團[1][4]

參見[編輯]

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livius.org account. [201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4). 
  2. ^ 2.0 2.1 2.2 2.3 Lendering 2002.
  3. ^ Adkins 2004,第56—57頁.
  4. ^ 4.0 4.1 4.2 Keppie 1998,第205頁.
  5. ^ Tacitus, The Annals 1.44
  6. ^ Mary Bradford Peaks. The General, Civil and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of Noricum and Raetia.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 p21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