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阿林斯基
索爾·阿林斯基 | |
---|---|
出生 | 索爾·戴維·阿林斯基 1909年1月30日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
逝世 | 1972年6月12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濱海卡梅爾 | (63歲)
國籍 | 美國 |
教育程度 | 芝加哥大學 (哲學學士) |
職業 | 社區組織家、作家、政治活動家 |
知名作品 | 《激進者守則》 (1971) |
配偶 |
|
兒女 | 2 |
獎項 | 和平於世獎, 1969 |
備註 | |
索爾·戴維·阿林斯基(Saul David Alinsky,1909年1月30日—1972年6月12日)美國社區組織家和作家,通常被認為是現代居民組織的創始人。以著作《激進者守則》聞名於世。
阿林斯基從事社區組織四十餘年,毀譽參半。他專注於改善美國各地貧困社區的生活條件。在20世紀50年代,他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改善黑人聚居區的條件,從芝加哥開始,然後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密歇根州、紐約市以及其他十幾個「動盪地區」的聚居區。
在20世紀60年代,阿林斯基的想法被一些美國大學生和其他年輕的反文化運動組織者吸收,並在校園內外組織的策略上以運用。[5]他身後的1970年,《時代》雜誌寫道:「認為美國民主正在被阿林斯基的思想所改變,這並不算無稽之談。」[6]1966年,保守派作家小威廉·F·巴克利表示,阿林斯基「近乎組織天才」。
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阿林斯基於1909年出生於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俄羅斯猶太裔移民家庭,是其父本傑明·阿林斯基和第二任妻子Sarah Tannenbaum Alinsky唯一成活的兒子。[10]阿林斯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的父母從未參與過「新社會主義運動」。他補充說,他們是「嚴格的東正教徒,整個生活圍繞着工作和猶太會堂……我記得小時候被告知學習的重要性。」[4]在俄羅斯人、波蘭人、德國人、意大利人混居的芝加哥貧民區長大,常在街頭與波蘭小孩發生衝突,並且學會了人生的第一課,「權力不是已經建立起來的什麼東西,而是你的對手認為你所擁有的東西」。他在芝加哥的馬歇爾高中就讀,直到父母離婚,然後離開父親搬到加利福尼亞,1926年從荷里活高中畢業。[11]
由於他嚴格的猶太教育,在被問到芝加哥歲月是否遇到過反猶主義時, 阿林斯基回答說,「它是如此普遍,幾乎不需加以思索;那是你生活中必須接受的事實。」[4]他認為自己直到12歲都是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之後他開始擔心父母會強迫他成為拉比。
我曾經歷過短暫的脫隱症狀並克服了它……但我會告訴你關於宗教身份的一件事……每當有人問及我的宗教信仰時,我總是說 - 並永遠這樣說 - 猶太教徒。[4]
1930年,阿林斯基以哲學學士學位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主修其最愛的考古學。[4]由於持續的經濟蕭條,成為專業考古學家的計劃發生了變化。他後來說,「考古學家的需求像馬匹和輕便馬車一樣多。所有郊野調查的贊助人都被華爾街行人路刮掉了。」[4]
事業
[編輯]在芝加哥大學讀完兩年研究生之後,阿林斯基跟隨社會學家克里福德·肖關注有組織犯罪問題,以犯罪學家聞名,並先後就職於伊利諾伊州政府的犯罪研究部門和監獄。阿林斯基業餘時間參與工業組織委員會(CIO)的活動,CIO是由美國工運領袖約翰·劉易斯創立的帶有軍事色彩的激進工會。阿林斯基深深地被劉易斯的組織方式震動。1939年他淡出工運,轉而在貧困的芝加哥南區建立起社區鄰里組織「後院」,將相互衝突的族群如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和立陶宛人組織到一起,共同參與社區活動。他早期的努力「將分散、無聲的不滿變成一場聯合抗議。」贏得了伊利諾伊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二世的欽佩,他說阿林斯基的目標「最忠實地反映了我們對兄弟情誼、寬容、慈善和個人尊嚴的理想。」[4]
由於阿林斯基在幫助貧民窟社區方面的努力和成功,以後的十年中,他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組織工作,「從堪薩斯城和底特律到南加州的巴里奧斯」。1941年,阿林斯基創辦「產業地區基金會」(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 IAF),作為支持「後院」組織的機構,這是美國最早的社區運動機構,並推動了類似的社區組織的建立,如「卡麥利基金會」(Gamaliel Foundation)、「太平洋社區組織研究所」(Pacific Institute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ICO)和「直接行動研究與訓練中心」(Direct Ac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DART)等。這四家致力於地方社區建設的全國性網絡組織,控制着超過130家活躍的地方社團,僱員超過4000人,社團會員在100萬-300萬之間。這些由阿林斯基創辦和阿林斯基風格的組織甚至被稱作「阿林斯基團體」,至少掌握着城市人口的30%(能動員的人數)。到1950年,他把注意力轉向了芝加哥的黑人聚居區。阿林斯基的行為引起了芝加哥市長理查德·J·戴利的憤怒,但後者也承認「阿林斯基和我一樣喜歡芝加哥」。[4]他應三藩市灣區長老教會的要求前往加利福尼亞,幫助組織奧克蘭的黑人猶太區。聽到他的計劃,「驚慌失措的奧克蘭市議會迅速提出了一項禁止他到該城市的決議。」[4]
過世
[編輯]阿林斯基於1972年6月12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濱海卡梅爾的家附近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63歲。他在卡梅爾火化,骨灰埋在芝加哥的Mayriv山公墓(公墓現在包括錫安花園公墓)。[12]去世前不久,他曾在《花花公子》雜誌討論過死後的生活:
阿:如果有來世,我會毫無保留地選擇下地獄。
花:為什麼?
阿:地獄對我來說就是天堂。我一生都和窮人在一起。在這裏,如果你是一個窮人,你就缺錢。如果你是一個地獄裏的窮人,你就缺德。一旦我入地獄,就將開始在那裏組織窮人。
花:為什麼是這些人?
阿:因為他們是我的人。
遺產和榮譽
[編輯]1969年希拉里·克林頓以阿林斯基為題撰寫畢業論文,得到了阿林斯基本人的幫助。儘管希拉里·克林頓捍衛了阿林斯基的意圖,但她還是批評了阿林斯基的方法和教條主義。成為第一夫人後,希拉里·克林頓請求母校不要公開發表這篇論文。
根據阿林斯基傳記作者桑福德·霍威特(Sanford Horwitt)的說法,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受到了阿林斯基的影響,並跟隨他成為芝加哥社區組織者。霍威特斷言,巴拉克·奧巴馬2008年的總統競選活動受到了阿林斯基教義的影響。
相關條目
[編輯]著作
[編輯]- Reveille for Radica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6.
- John L. Lewis: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New York: Putnam, 1949.
- Rules for Radicals: A Pragmatic Primer for Realistic Radical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1.
- The Philosopher and the Provocateur: The Correspondence of 雅克·馬里頓 and Saul Alinsky. Bernard E Doering (ed.).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4.
參考文獻
[編輯]- ^ Saul David Alinsky.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New York: 斯克里布納之子公司. 1994 [September 7, 2011]. Gale Document Number: BT231001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透過Fairfax County Public Library. Gale Biography in Context.
- ^ Saul David Alinsky Collection. 哈特福: The Watkinson Library, 三一學院 (康涅狄格州). [September 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1, 2012).
- ^ Brooks, David. The Wal-Mart Hippies. 紐約時報. March 4, 2010 [September 8,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Dick Armey, one of the spokesmen for the 茶黨運動, recently praised the methods of Saul Alinsky, the leading tactician of the 新左翼.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Playboy Interview: Saul Alinsky (PDF). 花花公子. March 1972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1-10).
- ^ Alinsky, Saul David (Fee).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2nd (美國天主教大學 via Gale). 2003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5 vols.
- ^ Essay: Radical Saul Alinsky: Prophet of Power to the People. 時代雜誌. March 2, 1970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參數
|magazine=
與模板{{cite news}}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
或|newspaper=
) (幫助) - ^ Nicholas Von Hoffman. Radical: A Portrait of Saul Alinsky. Nation Books. 2010: 108–109. ISBN 9781568586250.
He passed the word in the Back of the Yards that this Jewish agnostic was okay, which at least ensured that he would not be kicked out the door.
- ^ Charles E. Curran. The Social Mission of the U.S. Catholic Church: A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1: 32. ISBN 9781589017436.
Saul D. Alinsky, an agnostic Jew, organized the Back of the Yards neighborhood in Chicago in the late 1930s and started the 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 in 1940 to promot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o train community organizers.
- ^ Deal Wyatt Hudson. Deal Wyatt Hudson, Matthew J. Mancini , 編. Understanding Maritain: Philosopher and Friend.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40. ISBN 9780865542792.
Saul Alinsky was an agnostic Jew for whom religion of any kind held very little importance and just as little relation to the focus of his life's work: the struggl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justice, for human dignity and human rights, and for the alleviation of the sufferings of the poor and downtrodden.
- ^ Horwitt, Sanford D. Let them call me rebel: Saul Alinsky, his life and lega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9: 3-9. ISBN 0-394-57243-2.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Bulletin, Bend, Oregon, 1972-06-13, Self-proclaimed radical Saul Alinsky dies at 63
- ^ [2] The Pittsburgh Press, June 15, 1972, "Saul Alinsky To Be Cremated"
延伸閱讀
[編輯]- P. David Finks, The Radical Vision of Saul Alinsk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4.
- Sanford D. Horwitt, Let Them Call Me Rebel: Saul Alinsky: His Life and Lega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9.
- Frank Riessman, "The Myth of Saul Alinsky," Dissent, vol. 14, no. 4, whole no. 59 (July–Aug. 1967), pp. 469–478.
- Marion K. Sanders, The Professional Radical: Conversations with Saul Alinsk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 Herb Schapiro, The Love Song of Saul Alinsky. New York: Samuel French, 2007. —Play.
- Aaron Schutz and Mike Miller, eds., People Power: The Saul Alinsky Tradi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ing. (Nashville: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0-8265-2041-8
- Nicholas von Hoffman, Radical: A Portrait of Saul Alinsky. New York: Nation Books, 2010
外部連結
[編輯]- Democratic Promi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documentary about Alinsky and his legacy
- Encounter with Saul Alinsk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documentary
- Saul Alinsky, The qualities of an organiz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71)
- Santow, Mark Edward. Saul Alinsky and the dilemmas of race in the post-war c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 1 January 2000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Saul Alinsky's FBI files on the 互聯網檔案館
- 索爾·阿林斯基 at Good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