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軍閘

座標30°23′44″N 112°49′04″E / 30.39543°N 112.81781°E / 30.39543; 112.8178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軍閘,又稱田關閘,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潛江市田關河的一個排灌站。

沿革[編輯]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漢江龍頭拐(今澤口街道)潰堤衝出河道,于田關附近分成東西兩條支流東荊河西荊河。由於此地面對400萬畝農田,被稱為「田關」。1931年,賀龍率紅三軍進駐潛江熊口鎮,恰逢東、西荊河潰口,賀龍親率紅軍將士與當地群眾修建紅軍堤[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興起根治荊北水系的熱潮,並在田光堤基上,修建大型排灌閘。閘由荊州地區水利局按水工一級建築物設計,排水流量167立方米/秒,閘底高程27米,全閘5孔,總淨寬19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59年冬興建,1960年5月竣工後,當地民眾致電賀龍元帥報喜,賀龍提議將此閘命名為「紅軍閘」[2]。同年9月抗旱,當地政府開閘引水灌溉,導致水情抵達前忘記關閘。東荊河水一度陡漲至41.43米,由於管理失誤未及關閘,導致水壓徒增無法關閘。當地官員改用油壓機強行下壓時,又導致橫樑破裂、洪水倒灌,淹沒附近6670畝田,負責人荊州農工部部長劉慈雲等人被撤職。1961年10月,中共潛江縣委籌備整修,調動附近五萬人參加工程,到1962年4月11日開閘。同年再進行整修,但因閘身無法使用,1964年錦州專署水利局請示棄用[3]

1965年1月6日,湖北省水利廳決定在老閘外400米處再修建新閘,並由水利廳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為八孔閘,投資287.2萬元。同年6月26日竣工,並在新堤上修建南北兩堤。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賀龍被打倒,紅衛兵砸毀紀念碑。文革結束後重建紀念碑[4]

相關[編輯]

參考[編輯]

  1. ^ 江漢油田志編輯委員會. 江汉油田志 1961-1985. 江漢油田志編輯委員會. : 37. 
  2. ^ 向友國,閆海青,張大勇編著. 现代长江水工程结构生态.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12: 239–240. ISBN 978-7-5352-9287-2. 
  3. ^ 荊州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荆州地区志. 北京:紅旗出版社. 1996.10: 133–134. ISBN 7-80068-644-2. 
  4. ^ 柳笛著. 白云悠悠.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4.08: 70–72. ISBN 7-5430-3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