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馬帝國鎮壓基督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讓-里奧·傑洛姆創作的《基督教殉道者的最後祈禱》(1883)

從公元1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鎮壓基督教。原本羅馬帝國是以古羅馬宗教和希臘化宗教等為主導的多神論帝國,隨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發生了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基督徒憎惡羅馬帝國的臣民向被神化的羅馬帝國皇帝或羅馬眾神獻祭,因為這與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的教規相抵觸。於是羅馬帝國當局以各種形式懲罰基督徒。

羅馬帝國第一次鎮壓基督教發生在尼祿統治時期。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時期,羅馬帝國加大了對基督教的鎮壓力度。[1]此後鎮壓行動有所鬆弛。在德西烏斯加盧斯時期,鎮壓行動再度開始。瓦勒良羅馬-波斯戰爭期間被薩珊波斯帝國沙普爾一世俘虜,加里恩努斯繼位後因三世紀危機,羅馬帝國當局暫時停止鎮壓活動,但仍小規模地迫害。

四帝共治制的帝國東部主皇帝(奧古斯都戴克里先在位時期發動戴克里先迫害,這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鎮壓基督教。隨着西部主皇帝馬克西米安去世、東部副皇帝凱撒)並且在305年成為東部主皇帝後伽列里烏斯發佈《塞爾迪卡敕令英語Edict of Serdica》,停止了帝國東部的鎮壓。西部主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於312年10月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擊敗了覬位者馬克森提烏斯之後,君士坦丁大帝和東部主皇帝李錫尼在313年頒佈米蘭敕令,允許包括基督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在羅馬帝國境內傳播。

380年薩洛尼卡敕令頒佈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參考文獻[編輯]

  1. ^ Bibliowicz 2019,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