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米努丁·峇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拿督阿米努丁·峇基馬來語Aminudin bin Baki;1926年1月6日—1965年12月25日),為馬來西亞教育家,也被稱為「現代馬來教育之父」。他曾是馬來西亞教育部最年輕的教育總監,並通過擬定1956年拉薩報告書馬來語Penyata Razak 1956阿都拉曼達立報告書馬來語Laporan Abdul Rahman Talib、設立公共考試和考試局等,促進該國的教育發展。馬來西亞的許多學校和機構也以他的名字命名。[1]

早期生活[編輯]

阿米努丁於1926年1月6日在馬來亞霹靂州珠寶的九石村(Kampung Batu Sembilan)出世,並在1932年於珠寶馬來學校就讀。他於1936年通過小五考試後,便前往當時怡保最好的英語源流中學-安德申學校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Anderson就讀,1941年畢業。1945年左右,阿米努丁開始對參與學生社團感興趣,並注意到了同年11月20日於吉隆坡吉隆坡維多利亞書院成立的「馬來學生會」,儘管當時該協會只有11位成員。這個協會後來在1946年2月11日更名為「馬來文學學生聯盟」(Kesatuan Persuratan Penuntut-penuntut Melayu),目的是將馬來半島的所有學生協會給凝聚起來。阿米努丁在當時也被任命為秘書,並於1946年在霹靂州成立了「馬來學生醒覺協會」(Persatuan Pelajar-pelajar Melayu Insaf)。 [2]

阿米努丁在1947年10月被萊佛士學院(今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部分)錄取後。同時,新成立的巫統也鼓勵學生協會和他們一起實現,成立一個馬來人的馬來聯邦的目標(而非英殖民政府倡議的馬來亞聯邦)。因此,阿米努丁和其他學生領袖議決組建一個更強大的協會。在怡保打捫路的兩天會談後,7個馬來學生協會於1948年8月15日決定成立半島馬來學生聯盟馬來語Gabungan Pelajar Pelajar Melayu Semenanjung(GPMS)。1949年時,阿米努丁因為獲得位於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錄取,因此被迫停止進行活動,並只有遠程關注協會的發展。在大學期間,阿米努丁對教導感興趣,並報名成為了中英夜校的兼職教師,從1949年至1951年在該校教導。1950年,他重新參與活動並成為了半島馬來學生聯盟的主席,同年也通過文學碩士考試,隔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

成就[編輯]

1951年從大學畢業後,阿米努丁回到霹靂,短暫成為華都牙也蘇丹尤索夫英校的教師,並在之後於安德申學校任教至1952年7月。在這之後,他通過英女皇獎學金前往倫敦大學的教育部門升學,於1952年7月12日從檳城乘船離開。阿米努丁於1953年7月取得教育規則碩士學位。回國後,他在丹絨馬林的蘇丹依德理斯師範學院擔任講師職位。他向該院學生介紹了未納入課綱的伊斯蘭歷史。1955年9月,他也參與了擬定拉薩教育報告書並在1960年獲選為擬定阿都拉曼達立報告書的顧問理事會成員。[2]

1962年,阿米努丁以36歲之齡,被任命為雪蘭莪州首席教育官,同年成為馬來西亞首席教育顧問(現稱教育總監)。同時他也活躍於協會和其他組織,包括馬來亞大學參議院(Senat UM)、阿爾拉曼協會、馬來亞歷史學會和國家語文局馬來語Dewan Bahasa dan Pustaka等。他也設立了初級教育文憑馬來語Sijil Rendah Pelajaran(SRP)、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和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STPM)等公共考試。1963年,阿米努丁成立了負責國內公共考試的馬來西亞考試司馬來語Lembaga Peperiksaan Malaysia(LPM)。因此他也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譽為亞洲一名明智和有遠見的教育規劃者。[2]

去世[編輯]

阿米努丁於1965年12月25日在宗教祈禱儀式後,因心臟病發而去世,得年39歲。他當時也是馬來西亞教育總監。[3][4]

觀點[編輯]

阿米努丁曾於1953年在其著作《馬來亞國民學校:其問題以及對課外活動的建議》(The National School of Malaya:its problems proposed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提出一個「熔爐理論」(A Melting Pot)。他建議馬來亞只建立一種國民學校,並以英語和馬來語(國語)作為教學媒介語。在這項教育政策下,各種族子弟可在同一校園學習互相融合在一起,以促進各民族的團結。這個理論也成為日後,倡議馬來西亞推行單元種族教育政策的依據。在《1956年拉薩報告書》中,他進一步建議把所有孩童置於同一個校園裏,並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最終目標」。《1961年教育法令》出爐後,接受政府資助的馬來西亞民辦華文中學被改制為國民型中學,初期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過後又改為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中學」至今。[5]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Untitled Document. www.pnm.gov.my.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 
  2. ^ 2.0 2.1 2.2 2.3 Profil Aminuddin Baki - Portal Rasmi Institut Aminuddin Baki. iab.moe.edu.my.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3. ^ The Straits Times, 15 April 1966, Halaman 8 ; Aminuddin Baki keluarga: Sesuatu rayuan[失效連結]
  4. ^ he Straits Times, 16 April 1966, Halaman 8; Aminuddin Baki Fund. [失效連結]
  5. ^ 走出“熔炉”陷阱 - 八方论见 - 评论.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8-08-24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