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蹬鎮
馬蹬鎮 | |
---|---|
鎮 | |
坐標:32°55′38″N 111°34′27″E / 32.92723°N 111.5742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淅川縣 |
人口 | |
• 總計 | 4.5萬2,008年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41 13 26 111 |
郵政編碼 | 474450 |
電話區號 | +86 (0)0377 |
馬蹬鎮是河南省淅川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縣域東南部,丹江口水庫北岸。地處淺山、丘陵地區,是一個融丹江庫區、山區為一體的典型林業、農業大鎮,全鎮總面積約為240平方公里。馬蹬古鎮位於今馬蹬鎮曹灣村附近,丹江與鸛河交匯處東側,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被丹江口水庫淹沒。[1]
歷史
[編輯]鎮名由來
[編輯]後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討伐王莽,被王莽追趕於此地,劉秀為擺脫追兵,巧施一計,故意將「馬蹬子」丟於此地,而後自岔道而去,終於得以脫險。劉秀稱帝後,就封此地為馬蹬。
歷史沿革
[編輯]- 唐代時,官府在古鎮設驛站,為古時咸陽、長安通往南陽的重要站點,後為歷代所用。
-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南宋名將孟珙在馬鐙山大破金將武仙,俘獲金軍七萬餘人,斷絕了金軍從襄陽入蜀,佔領南宋四川作為立足之地的希望,消滅了金國最後一隻有生力量,金國隨後迅速滅亡。
- 明代成化六年,從內鄉縣分置出淅川縣,治所即在馬蹬古鎮,翌年,建新城,縣治地遷至馬蹬鎮西北約10公里丹江右岸。
- 20世紀60年代前,該鎮一直是淅川五大古鎮之一,是淅川通往內鄉、鎮平的重要水旱碼頭。古鎮有六座寨門,呈十字形佈局,有房舍2000餘間,居民2000餘人。
- 1969年,建黃莊公社。
- 1983年,改黃莊鄉。
- 2001年7月,撤黃莊鄉改馬蹬鎮。
名勝古蹟
[編輯]馬蹬古城遺址:位於馬蹬鎮高莊村,丹江與鸛河交匯處,地理位置重要。該古城系南朝宋時期淅川老縣城遺址,約有1500年歷史。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該處為兵家必爭之地,《淅川縣誌》中也有「南朝宋置淅川縣於此,旋廢」的記載。古城遺址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400多米,城垣凸顯,護城河環繞四周,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2]
龍巢寺:位於馬蹬古鎮北側、鸛河西岸的馬引山上,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興建「馬引山寺」,北宋時術士發現此地有龍巢,故改名「龍巢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幼年家貧,跟隨舅父曾在龍巢寺讀書,歷史名篇《秋聲賦》即作於此。書堂側建有「歐陽文忠公祠堂」,曾幾度廢興。明代禮部侍郎彭凌霄曾主持重建,並留有「重建歐陽文忠公祠」一詩,立有「歐陽修讀書處」大型碑刻。殿堂館舍氣宇軒昂,為舊時淅川縣一大名勝。1971年,因丹江口水庫蓄水,寺院被拆除。
馬蹬古戰場:位於向陽村和崔灣村,現存有西周古城遺址、龍巢寺遺址和明成化三年淅川縣城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秦、楚著名的丹陽之戰發生於此。南宋名將孟珙大破金將武仙十萬大軍的戰役也發生於此。
另外,丹江口水庫附近的丹江小三峽(雲嶺、太白、雁口三峽)、淅川八仙洞和丹江大觀苑景區都位於馬蹬鎮境內。
相關文學
[編輯]“ | 萬壑千岩一雨齊,先聲噴薄卷湍溪。 投林鳥雀不暇顧,移穴蛟龍應自速。 |
” |
——《馬蹬驛中大雨》—金·元好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