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國財政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政府機構
英皇陛下財政部
His Majesty's Treasury
內閣部門概要
成立時間1086年以前
機構類型英國政府部門
機構駐地倫敦西敏市馬衛路1號英語Government Offices Great George Street
僱員數目1967 全職僱員英語Full-time equivalent與113名兼職僱員[1]
隸屬部長財政大臣兼第二財政大臣李韻晴
隸屬副部長財政部首席秘書鍾德麟英語Darren Jones (politician)
機構首長財政部常任秘書長英語Permanent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占士鮑勒英語James Bowler (civil servant)
網站gov.uk/hm-treasury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影像資料

財政部總部大樓
從聖占士公園望財政部

英皇陛下財政部(英語:His Majesty's Treasury),通稱英國財政部HM Treasury),簡稱財政部(The Treasury),是負責開展和執行英國政府的公共財政政策和經濟政策英國政府部門

歷史

[編輯]

英格蘭財政部似乎在亨利一世在位時的1126年左右開始存在,可以說,現代行政部門始自於英國財政部。財政部由宮廷中產生,作為國王保持其財富的場所而服務。財政部的首長被叫作財務大臣Lord Treasurer)。在都鐸時代開始時,財務大臣變為主要國務官之一,並為首要地位與大法官競爭。

在1667年查理二世任命佐治·唐寧唐寧街的建造者)從根本上改革財政部和稅收。

在17世紀初期,財政部不時被託付給一個委員會,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個人,在1714年後,它總是在一個委員會中。委員們作為財政官Lords of the Treasury)被提及,並被給予基於資歷的數字。終於,首席財政大臣作為政府的當然首腦出現了,並且從羅伯特·華波開始被非正式地稱為首相。在1827年前,當首席財政大臣是一位平民時,他也擔任財政大臣的職位,而當第一大臣是一位貴族時,第二大臣通常將擔任財政大臣。自1827年以來,財政大臣總是第二財政大臣。

發行票券

[編輯]

在英國鈔票通常由英倫銀行和一些商業銀行發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1914年通貨和銀行票據法案被通過,它賦予財政部在英國發行面值1鎊和10先令票券的臨時權力。財政部票券有完全的法定貨幣地位,並可通過英倫銀行被兌換成黃金。不尋常的是,這些票券以英皇佐治五世的形象為特徵——而直到1960年英倫銀行所印製的鈔票才出現君主的形象。在每張票券上的措辭是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此通貨系法定貨幣得用於一切支付款項——陛下財政部專員據國會法案之授權發行

此票券持續發行直到1928年,這時1928年通貨和銀行票據法案使鈔票發行權重歸銀行。[2]

黨鞭

[編輯]

一些政府黨鞭的名字也與國庫有聯繫:首席黨鞭在名義上是財政部國會秘書,並且傳統上擁有在唐寧街12號的辦公室。一些其他黨鞭在名義上是財政部專員,雖然他們都是下議院的議員。這導致下議院議員中的政府前席以「國庫席」(Treasury Bench)而為人所知。然而,自從黨鞭不再在國庫具有任何有效的內閣位置以來,他們通常不被列為財政部長。

財政部大臣

[編輯]
財政部的東側大門

截至2024年7月,主要大臣如下[3]

在英皇陛下的財政部供職者

[編輯]

與英皇陛下的財政部有關之其他官員

[編輯]

公務員管理層

[編輯]

財政部常任秘書長

[編輯]

財政部常任秘書長通常被視為英國公務員隊伍中第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最近兩位任職者已離開轉任內閣秘書長這唯一高於此職位的職位。

歷任列表

財政部第二常任秘書長

[編輯]

現任第二常任秘書長是貝絲·拉塞爾(英語:Beth Russell)。以2007年6月以來的影響,政府經濟管理機構首長一職由財政部宏觀經濟和財政政策管理主任達夫·拉姆斯登商業、企業和監管改革部首席經濟學家維奇·普萊斯兼任。政府經濟管理機構的前任首長是尼克·斯特恩爵士。政府經濟管理機構的成員的管理支持由政府團隊中的經濟學家提供,其位於財政部大樓。

財政部相關機構

[編輯]

行政機構

其他部門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MT workfo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February 2015. GOV.UK. 2015-03-27 [2017-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2. ^ 特萊德·R·霍華德。財政部鈔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7年10月12日查閱。
  3. ^ HM Treasury. GOV.UK. 2024-07-08 [2024-07-11]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