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大西洋颶風季
1902年大西洋颶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902年6月12日 |
末個系統消散 | 1902年11月6日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第四號 |
• 最高風速 | 105 mph(165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氣旋季統計 | |
風暴數 | 5 |
颶風數 | 3 |
大型颶風數 (三級+) | 0 |
死亡人數 | 不明 |
財產損失 | 不明 |
1902年大西洋颶風季確認存在五個熱帶氣旋,其中三個曾登陸美國。第一場風暴最初於6月12日在加勒比海西北部出現,最後一個氣旋於11月6日在紐芬蘭與拉布拉多東南方向較遠處洋面消散,都在大西洋盆地每年絕大多數熱帶天氣活動的時間範圍內,不過全季沒有任何兩場風暴同時存在。
全季五個熱帶氣旋中有三個成為颶風,但均未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即在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都未達三級颶風強度[注 1]。之前的1901年大西洋颶風季也沒有大型颶風,這也是1864和1865年大西洋颶風季過後首次有連續兩個大西洋颶風季沒有大型颶風形成。[3]本季只有第二號颶風曾造成顯著影響,在德薩斯州產生狂風和洪災,部分地區受到嚴重破壞。風暴還催生出龍捲風,其中一場導致五人遇難。
這年颶風季的活躍程度很低,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僅有28[4],是1890年後的最低值。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颶風強度和持續時間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天氣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節)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計算該指數,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並且亞熱帶氣旋的指數不會計入累積數值。[3][5]
風暴
[編輯]第一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12日-6月16日 |
---|---|
強度 | 60 mph(95 km/h)(一分鐘) <997 mbar(hPa) |
6月,加勒比海西部上空有低氣壓區存在[6]。協調世界時6月12日中午12點,洪都拉斯天鵝群島以北約32公里海域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朝東北偏北移動,於次日清晨增強成熱帶風暴。6月13日,氣旋以風力時速75公里強度從古巴今阿爾特米薩省登陸。當晚抵達墨西哥灣後,風暴繼續強化並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在UTC晚上23點以最高強度從佛羅里達州泰勒縣南部的斯坦哈奇(Steinhatchee)附近登陸。[7]
進入陸地上空後,氣旋向東北移動並緩慢減弱。6月16日中午左右,風暴在維珍尼亞州東南部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然後加速向東北移動,於次日在魁北克安蒂科斯蒂島附近逐漸消散。[7]佛羅里達州部分地區測得熱帶風暴強度大風[6],「獵鷹號」(Falcon)汽船在維珍尼亞州最東南端的福爾斯角(False Cape)東南方向約3.2公里近海沉沒。6月16日,弗雷德里克斯堡和白金漢縣的新坎頓(New Canton)都創下6月的24小時降雨量新紀錄,分別達到88和94毫米。當地旱情由此緩慢,對煙草作物尤為有利。[8]
第二號颶風
[編輯]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21日-6月28日 |
---|---|
強度 | 80 mph(130 km/h)(一分鐘) <995 mbar(hPa) |
UTC6月21日凌晨0點,本季第二個熱帶氣旋在恰帕斯州上空發展成型。系統起初屬熱帶低氣壓,緩慢向西北移動,於次日清晨抵達墨西哥灣。UTC6月23日中午12點左右,氣旋強化成熱帶風暴。蜿蜒朝西北偏北移動期間,風暴於UTC6月26日凌晨0點達到颶風強度,再於六小時後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30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開始減弱,強度在當晚回落至熱帶風暴標準。UTC晚上21點,風暴以風力時速110公里強度從德薩斯州聖體市附近登陸。進入陸地上空後,氣旋迅速減弱,於6月28日中午在俄克拉何馬州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風暴殘留快速向東北移動,最終於次日在賓夕凡尼亞州上空逐漸消散。[7]
德薩斯州此前已經歷持續六周的旱情,因此風暴帶來的降水對棉花和水稻作物十分有利,只是枯萎的玉米秸稈極易被風颳倒。此外,部分地區還因暴雨發生洪災。全州以納科多奇斯縣納科多奇斯(Nacogdoches)的24小時降雨量最高,有361毫米,刷新六月的單日最高降雨量紀錄,還導致多條溪流泛濫成災。所有的橋樑都被洪水衝垮,全城通訊中斷,南部城區被淹。加爾維斯敦於6月27日降下141毫米雨量,創下單日降水紀錄。哈里斯縣的拉波特(La Porte)降雨量超過150毫米,該市西部有超過91噸乾草被毀。哈里斯縣的摩根角(Morgan's Point)被淹,水深接近一米。暴雨還將德薩斯和太平洋鐵路位於格雷格縣及哈里森縣境內路段沖毀。薩賓盆地北部也發生洪災。[9]
德薩斯州部分地區狂風肆虐,加爾維斯敦的陣風時速達到105公里。霍頓縣的東伯納德(East Bernard)有輛貨運列車在狂風下脫軌。柯士甸縣沃利斯(Wallis)附近的克拉斯納(Krasna)有龍捲風經過,導致五人喪生。霍頓縣的埃爾坎波(El Campo)部分果樹的果實掉落。積遜縣艾德納(Edna)的風車和煙囪被颳倒,該縣的加納多(Ganado)和霍頓縣的路易斯(Louise)有部分房屋的外屋及穀倉被毀。強烈陣風將侯斯頓部分樹木連根拔起,還有部分房屋的外屋被毀,多條電纜中斷。拉瓦卡縣也有部分樹木連根拔起,高梁作物受損。風暴殘留在密蘇里州產生暴雨,還在印第安納州催生出多場龍捲風。氣旋在北美大平原產生寒冷而潮濕的東風,令內布拉斯加州氣溫異常寒冷,丹佛還在6月下旬出現罕見的暴風雪,積雪厚度超過20厘米。[9]
第三號颶風
[編輯]2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6日-9月22日 |
---|---|
強度 | 100 mph(155 km/h)(一分鐘) 981 mbar(hPa) |
UTC9月16日早上6點,佛得角西南方向約1030公里海域出現熱帶風暴。接下來幾天裏氣旋朝西北偏西前進並緩慢增強,再於9月19日晚開始蜿蜒向西北移動,前進速度有所提高。UTC次日凌晨0點,風暴強度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標準。9月20日晚,氣旋蜿蜒北上,然後又轉向東北。經過進一步強化,風暴於次日清晨達到二級颶風強度。[7]
9月21日,氣旋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55公里的最高強度。有船隻在遭遇風暴期間測得981毫巴(百帕,29英寸汞柱)氣壓。9月22日,颶風開始減弱,強度回落至一級颶風標準,再於數小時後在亞速爾群島的弗洛雷斯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30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風暴殘留繼續向東北移動並減弱,最終於9月25日在法韋爾角東南方向約1300公里海域逐漸消散。[7]
第四號颶風
[編輯]2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3日-10月11日 |
---|---|
強度 | 105 mph(165 km/h)(一分鐘) 970 mbar(hPa) |
10月3日,恰帕斯州塔帕丘拉西南偏西約169公里的太平洋海域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緩慢向西北偏北移動,於次日清晨從瓦哈卡州東南部鄉間登陸。10月5日,系統抵達墨西哥灣並且很快就強化成熱帶風暴,接下來轉朝東北偏東移動,到10月6日已達到一級颶風標準。次日清晨,風暴成為二級颶風並達到風力時速165公里、最低氣壓970毫巴(百帕,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7]
10月9日,氣旋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UTC次日早上6點左右,颶風進一步減弱成熱帶風暴,再於UTC當晚21點以風力時速95公里強度從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附近登陸。氣旋在陸地上空急劇弱化,於10月11日清晨轉變成溫帶氣旋。風暴殘留加速穿越美國東南部,進入大西洋後最終於10月13日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以南洋面逐漸消散。[7]塔巴斯科州因大風受到一定程度破壞,美國墨西哥灣東部沿岸地區也出現強風[6]。
第五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1月1日-11月6日 |
---|---|
強度 | 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3 mbar(hPa) |
UTC11月1日凌晨0點,波多黎各以北海域發展出本季最後一個熱帶低氣壓。氣旋起初朝西北前進,但六小時後就轉向東北。到了當天中午,低氣壓已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繼續強化,於11月3日清晨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10公里的最高強度。[7]與此同時,有船隻測得993毫巴(百帕,29.3英寸汞柱)氣壓,表明風暴有可能達到颶風標準[6]。11月5日晚,氣旋開始略朝東面轉向並減弱,於次日弱化成熱帶低氣壓,並於數小時後在紐芬蘭與拉布拉多開普雷斯(Cape Race)東南方向約1220公里洋面消散[7]。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於1971年面世[1],再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大西洋颶風數據庫的所有風暴追溯分級[2]。
參考資料
[編輯]- ^ Jack Williams. Hurricane scale invented to communicate storm danger. USA Today. 2005-05-17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 ^ Chronological List of All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Hurricanes: 1851-2012 (報告).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2013-06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 ^ 3.0 3.1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2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 ^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 [2016-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David Levinson. 2005 Atlantic Ocean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8-08-20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 ^ 6.0 6.1 6.2 6.3 Jose Fernandez Partagas; Henry F. Diaz. Year 1902 (PDF).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97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TX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7-06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 ^ David M. Roth; Hugh Cobb.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amp Springs, Maryl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1-07-16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9.0 9.1 David M. Roth. Texas Hurricane History (PDF).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amp Springs, Maryl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01-17: 30–31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01).
外部連結
[編輯]